人言性本静,不必林与山。
世虽有此理,知谁非妄言。
自我作归计,于今十馀年。
低回轩冕中,此语愧虚传。
【注释】
次韵子瞻和渊明饮酒二十首:苏轼与子由同和陶渊明的诗《饮酒》二十首。性本静:本性本来清静。
不必林与山:不必到山林中去追求什么。
世虽有此理:世上虽然有人宣扬这个道理。
知谁非妄言:谁又知道不是虚妄之言呢?
自我作归计:自己为自己定下退隐的计划。
于今十馀年:到现在已经十数年了。
低回轩冕中:在朝廷里徘徊。
此语愧虚传:这些话我惭愧没有听到过。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为应和友人子由《和渊明饮酒二十首》而作。苏轼对陶渊明的诗歌情有独钟,他不仅多次吟咏陶诗,而且把陶诗作为自己创作的蓝本。此诗是他在元丰七年(1084年)所作,时年四十九岁,距他的好友苏辙去世已两年,两人友情日笃。此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人言性本静,不必林与山”。苏轼认为,人们常说人的本性本来是清净的,不需要像陶渊明那样到山林里去寻找;这其实是大错特错的,因为人是有感情、有欲望的,如果只是一味地逃避现实,不解决实际问题,那么所谓的本性清净也就无从谈起。这就说明,苏轼并不赞同陶渊明的隐逸思想,他认为,人必须面对现实,积极地去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世虽有此理,知谁非妄言”。尽管世人都承认这个道理,但又有谁知道这并非是空话呢?这里的“妄言”是指那些不切实际的空谈。苏轼在这里指出了陶渊明诗歌中的一些缺点,即过分强调隐逸生活的重要性,脱离实际去谈修养,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自我作归计,于今十馀年”。自从有了退隐的思想后,苏轼就下定决心要离开官场,回到乡下去过隐居的生活。然而经过十年的时间过去了,苏轼却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来安顿自己。这说明,陶渊明的诗歌虽好,但并不适合苏轼的实际需要。
“低回轩冕中,此语愧虚传”。苏轼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于陶渊明诗歌的感慨之情——虽然他的诗歌非常优美,但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起到实际的作用,因此感到惭愧。这就是苏轼对陶渊明诗歌的真实评价。
苏轼此诗是对陶渊明诗歌的客观评价,既不盲目崇拜,也不全盘否定。他既看到了陶渊明诗歌的优秀品质,也看到了其中的缺点和不足之处。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