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檐有佳客,肃肃清风兴。
吾孙成均来,左右皆良朋。
为怜众兄弟,将冠未有称。
条枚失熂燎,中林化薪蒸。
老夫方苦贫,不办酒如渑。
夏田已失麦,种豆喜多蝇。
何以待君子,箪瓢容一升。
君来岂非误,门庭冷如冰。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语言、思想情感及技巧的理解和把握能力。此题考核选用著名诗篇中的精彩片断的能力,文化素养类默写的题目难度比直接信息提取题难度稍易一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意收集和背诵名句名篇和古诗词中的重点字词。解答时除了根据上下文默写外,还要注意所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同时要注意一些生僻字,比如“簪”“簪笏”是古代男子戴在头上的一种饰物。

【译文】

茅屋檐下有位好客,肃肃清风让人兴起。

我的孙子成均来了,左右都是良朋好友。

可怜众兄弟都还年少,尚未成年就急于求冠。

条枚失去火燎,化为薪蒸,中林被烧焦。

老夫正苦贫穷不堪,不能像美酒那样珍贵。

夏收田里已失麦,种豆喜多蝇虫。

用什么款待君子啊?只有箪瓢盛满一升米粮。

您来难道不是误事?门庭冷落如同冰封。

【赏析】

首联:诗人首先描绘出一幅清幽宁静的乡村景象。“茅檐有佳客”,以简练而传神的语言,勾勒出一个高雅脱俗的人物形象。“肃肃清风兴”,点明人物的身份与性格特征。一个“肃”字,既写出了环境的静穆,又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肃然起敬之感。

颔联:承上启下,进一步描写主人翁的风采。“吾孙成均来”,点明来访者为诗人之孙成均;“左右皆良朋”,表明主人翁雅量高致,待人接物宽厚大度。

颈联:从时间上进一步刻画人物。“为怜众兄弟”,说明主人翁对年长者的尊敬之情;“将冠未有称”,暗示着主客年龄相差悬殊,主人翁自感力不从心。

五句:由“条枚失熂燎”引出“中林化薪蒸”这一想象之景。这两句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地写出了火灾的严重性,同时也表现了主客间亲密无间的友情。

尾联:写诗人自己的处境。“老夫方苦贫”,表明诗人生活困顿;“不办酒如渑”,说明宴请客人没有丰盛的酒肴,反映出诗人的贫困潦倒和悲凉心境。

末联:写客人的到来给主人翁带来的尴尬与不快。“君来岂非误”,表达了诗人对客人到来的遗憾和无奈;“门庭冷如冰”,形容了诗人的窘迫处境,更烘托出诗人的孤寂落寞和悲凉情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