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冬无雪麦不死,秋雨过多深入土。
人言来岁定无麦,农父掉头笑不许。
清明雨足麦欣欣,旋敕奴婢修破囷。
大麦过期当半熟,小麦未晚犹十分。
东家西舍发陈积,十钱一饼犹难得。
向来天公不为人,市人半是沟中瘠。
前望麦熟一月期,老稚相劝聊忍饥。
谁令伏枕作寒热,囊中无钱谁肯医。
天公爱人何所吝,一春雨作雷不震。
雷声一起百妖除,病人起舞不须扶。
这首诗描绘了农民们对春天无雷雨的不满和无奈,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天公的抱怨。
第一句“春无雷”,直接提出了主题。这里的“雷”并非指真正的雷电,而是比喻农忙时节的雨水。经过冬天的雪和秋季的雨,农田里已经积累了足够的雨水,因此即使春天没有雷雨,农作物也能生长得很好。
第二句“经冬无雪麦不死”,进一步说明了农田里的湿润环境,即使是冬天没有下雪,但农田里的积水足以让小麦等作物生存。
第三句“秋雨过多深入土”,则是在描述秋天时雨量过大,导致雨水渗入土壤中,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了影响。
第四句“人言来岁定无麦”,则是在说人们认为明年可能会没有小麦收成。这里的“无麦”并不是指真的没有了麦子,而是形容农田里的水分充足,小麦能够生长得很好。
第五句“农父掉头笑不许”,则是在描绘农民们看到这种情景后,感到好笑和不认同的态度。他们知道这种情况并不会持续下去,因为接下来的日子里会有更多的雨水到来。
第六句“清明雨足麦欣欣”,则是在描述清明时节的雨水使得麦子更加茁壮成长。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农民们辛勤劳作和丰收的喜悦。
第七句“旋敕奴婢修破囷”,则是在说农民们命令自己的奴婢去修理破损的仓库,以便储存更多的粮食。这里的“奴婢”指的是农民们的劳动力,他们是农民们的重要助手。
第八句“大麦过期当半熟”,则是在描述大麦的生长周期。这里的“当”表示应该是,“半熟”则是指大麦的成熟程度达到了一半。这句话表达了农民们对自己辛苦劳作的回报充满了期待。
第九句“小麦未晚犹十分”,则是在描述小麦的生长情况。这里的“未晚”表示时间还来得及,“犹十分”则是指小麦的生长状态很好。这句话表达了农民们对小麦收成的自信。
第十句“东家西舍发陈积”,则是在描述各地的仓库里都堆满了陈年粮食。这里的“东家西舍”指的是各地的农户,“发陈积”则是指将陈年的粮食运出来销售。这句话表达了农民们对市场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
第十一句“十钱一饼犹难得”,则是在描述粮食的稀缺性。这里的“十钱一饼”指的是每斤粮食的价格,而“犹难得”则表示粮食非常难买。这句话表达了农民们对粮食价格的无奈和对市场的失望。
第十二句“向来天公不为人”,则是在表达农民们对天气的不满和抱怨。这里的“向来”表示一直以来,“天公”指的是自然现象,“不为人”则是指这些自然现象并没有为农民们带来好处。这句话反映了农民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第十三句“市人半是沟中瘠”,则是在描述市场上的人们大多生活贫困。这里的“市人”指的是商人和手工业者,“半是沟中瘠”则是指这些人大多数生活在贫困之中。这句话揭示了社会阶层分化的现象,同时也反映了农民们对社会现实的无奈。
第十四句“前望麦熟一月期”,则是在表达农民们对麦子的成熟时间的期待。这里的“前望”表示期待未来,“麦熟一月期”则是指麦子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才能成熟。这句话表达了农民们对收获季节的期盼。
第十五句“老稚相劝聊忍饥”,则是在描述农民们为了忍饥挨饿而相互鼓励的情景。这里的“老稚”指的是老人和孩子,“相劝聊忍饥”则是指大家一起努力忍耐饥饿的情况。这句话体现了农民们坚韧不拔的精神。
第十六句“谁令伏枕作寒热”,则是在表达农民们对疾病困扰的生活状况的不满和抱怨。这里的“谁令伏枕作寒热”表示是谁让农民们躺在床上遭受疾病的折磨,“作寒热”则是指身体不适的症状。这句话反映了农民们在恶劣环境下的生存状况。
第十七句“囊中无钱谁肯医”,则是在表达医生不愿意出诊的情况。这里的“囊中无钱”表示医生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治疗病人,而“谁肯医”则是指医生不愿意为病人提供治疗服务。这句话反映了当时医疗行业的问题。
这首七律诗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农民们在春季缺乏雨水的情况下,面对市场物价上涨、农民收入减少等情况的无奈和抱怨。同时,也展示了农民们在艰难环境中依然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