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
佛知其愚难教语,宝塔令父左手举。
儿来见佛头辄俯,且与拜父略相似。
佛如优昙难值遇,见者闻道出生死。
嗟尔何为独如此,业果已定磨不去。
佛灭到今千万祀,只在江湖挽船处。
这首诗是唐代李贺的作品,题为《嘲那吒》。下面是对诗句的逐句解释:
北方天王有狂子: 这句话描绘了那吒的形象。北方天王是佛教中的一位神祇,而“狂子”则形容他性格狂妄、不稳重。
只知拜佛不拜父: 这进一步突出了那吒的性格特点,即他只知道崇拜佛陀(佛),而不理解或尊重他的父亲,这反映了一种盲目的信仰和对权威的盲从。
佛知其愚难教语: 这是说佛陀知道他的愚昧,难以教导。这里的“教语”指的是传授佛教教义。
宝塔令父左手举: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画面,佛陀使用一座宝塔让那吒的父亲举起左手。这可能是为了示范某种动作或姿势,但具体的含义需要结合上下文来解读。
儿来见佛头辄俯: 当那吒的儿子来到佛陀面前时,他看到佛像(佛头)就立刻低下头。这表明那吒的儿子对佛陀的尊敬和虔诚。
且与拜父略相似: 这一句进一步强调了儿子的行为,与他父亲的行为有些相似。这里可能意味着那吒的儿子在模仿他父亲的样子。
佛如优昙难值遇: 这两句诗赞美了佛陀的伟大和珍贵,暗示佛陀难得一见,值得人们去追求和学习。
见者闻道出生死: 这句诗表达了通过学习佛陀的智慧,人们可以实现解脱,超越生死轮回。
嗟尔何为独如此: 这一句是对那吒的批评和讽刺,暗示那吒的行为与常人不同,与众不同。
业果已定磨不去: 这句诗意味着一个人的行为和选择已经注定了未来的命运,即使努力尝试改变也无济于事。
佛灭到今千万祀: 这句话描述了佛陀的去世已有很长时间,但佛教的信仰和影响仍然持续着。
只在江湖挽船处: 最后这句诗可能是在暗示佛法的影响虽然深远,但却如同江湖中拉船的人一样,无处不在但又显得微不足道。
赏析: 李贺的这首诗通过对那吒这一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对佛法和修行者的深刻理解。诗中既有对那吒行为的讥讽,也有对佛法伟大和神秘的赞美。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丰富,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