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
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方将怨无襦,忽复歌《缁衣》。
堂堂孔北海,直气凛群儿。朱轮未及郊,清风已先驰。
何以累君子,十万贫与羸。滔滔满四方,我行竟安之。
何时剑关路,春山闻子规。
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
赏析《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
- 诗句原文与译文对照
- 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
- 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
- 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 方将怨无襦,忽复歌缁衣。
- 堂堂孔北海,直气凛群儿。
- 朱轮未及郊,清风已先驰。
- 何以累君子,十万贫与羸。
- 滔滔满四方,我行竟安之。
- 关键词解释与注释
- 秋禾不满眼:指庄稼收成不佳。
- 宿麦种亦稀:指种植的小麦很少。
- 芒刺在肤肌:形容极度羞愧不安的感觉。
- 平生五千卷:形容苏轼学识渊博,拥有大量的书籍。
- 方将怨无襦:表示对贫穷生活的怨恨。
- 忽复歌缁衣:忽然想起孔子的行为,感到惭愧。
- 堂堂孔北海:称赞孔子的正直和勇敢。
- 朱轮未及郊:比喻自己的官位尚未显赫。
- 诗意解读与赏析
- 诗中通过描绘农田荒芜、百姓生活困苦的景象,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 苏轼自责为“永愧此邦人”,表达了他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切关怀和责任感。
- 引用孔子的言论来表达自己对道德修养的重视,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
- 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
- 本诗创作于苏轼任荆州司马时期,反映了宋代社会的现实问题。
- 通过描写农民的生活状况和自身的处境,表达了诗人对社会不公的愤懑和对人民疾苦的关注。
- 诗中的儒家思想观念和道德理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
- 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场景,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突出了诗人的情感和观点。
- 结构紧凑,层次分明,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内涵。
- 与其他文学作品对比分析
- 与黄庭坚的《次韵孔毅父集外曲江感旧》相比,两首诗都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状的关注和反思。
- 与辛弃疾的词作相比,《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更加注重诗歌形式的表现力。
- 现代应用与启示
- 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古代文人对于社会责任的担当和追求。
-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借鉴古人的精神品质,关注民生问题,努力解决社会不公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