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皇嗜好非声色,偶爱兰亭亦其癖。
河南犹恐后来闻,竟使昭陵隐真迹。
世闲能悟知几人,墨本珍传意愈勤。
有似春云隐明月,光影还到千江分。
法曹得此深恨晚,有客携从大梁远。
多言南渡罕曾见,大胜薛家蝉翼本。
嗟我学书从少年,较计点画分媸妍。
老拈撅笔万事懒,忽见锦轴心凄然。
真行姿媚公所取,篆隶何妨更兼有。
退之但作石鼓歌,谈笑讥诃换鹅手。
这首诗的原文是“兰亭序墨本”,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分析:
诗句释义:
- 文皇嗜好非声色,偶爱兰亭亦其癖。
- “文皇”指的是唐太宗,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帝王之一,以崇尚文化和艺术而著称。
- “嗜好”是指个人的兴趣或偏好。
- “非声色”意味着除了声色之外,他并不过分追求其他事物。
- “偶爱”表示偶尔的喜爱。
- “兰亭”指的是东晋时期的一个著名事件,即王羲之在兰亭举行的一种文人聚会,并创作了著名的《兰亭集序》。
- “亦其癖”表示这也是他的一个特殊爱好或喜好。
- 河南犹恐后来闻,竟使昭陵隐真迹。
- “河南”指的是当时的河南省一带。
- “昭陵”指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于今陕西省醴泉县。
- “犹恐”表示担心,害怕别人不知道。
- “闻”是知道的意思。
- “竟使”表示最终导致。
- “昭陵隐真迹”意味着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他们决定将这些真迹隐藏起来。
- 世闲能悟知几人,墨本珍传意愈勤。
- “世闲”可能是指世间闲暇的时间不多。
- “能悟”表示能够理解。
- “知几人”意味着理解的人并不多。
- “墨本”指的是用墨水书写的作品原稿。
- “珍传”表示珍贵地传承和传播。
- “意愈勤”表示这种传承的意图越加努力。
- 有似春云隐明月,光影还到千江分。
- “有似”表示类似、相似。
- “春云”指的是春天的云彩。
- “隐明月”表示像春天的云遮住了明亮的月亮一样,这里的书法作品也隐藏了它的真实面貌。
- “光影”指的是光线和影子。
- “还到千江分”意味着光线和影子仍然延伸到了成千上万条江河中。
- 法曹得此深恨晚,有客携从大梁远。
- “法曹”可能是一个官职的名称,负责司法工作。
- “得此深恨晚”表示对于拥有这样珍贵的书法作品感到非常遗憾,因为发现得太晚了。
- “有客携从大梁远”意味着有一个客人带着它从大梁(今河南开封)来到这里。
- 多言南渡罕曾见,大胜薛家蝉翼本。
- “多言”可能是指有很多关于这个作品的讨论和评价。
- “南渡”指的是南宋时期,当时的政治中心设在南方,与北方的北宋不同。
- “罕曾见”表示很少见到这样的作品。
- “大胜薛家蝉翼本”意味着比薛家的蝉翼本还要优秀得多。
- 嗟我学书从少年,较计点画分媸妍。
- “嗟我”表示感叹自己。
- “学书”指的是学习书法。
- “从少年”表示从年轻时开始学习书法。
- “较计点画分媸妍”意味着比较笔画和结构来区分美丑。
- 老拈撅笔万事懒,忽见锦轴心凄然。
- “老拈撅笔”表示年老时拿起笔来写作。
- “万事懒”表示对任何事情都不那么感兴趣。
- “锦轴心凄然”表示当看到这件作品时,内心感到凄凉和悲伤。
- 真行姿媚公所取,篆隶何妨更兼有。
- “真行”指的是楷书和行书的结合体,即介于楷书和行书之间的一种字体。
- “姿媚”指的是姿态优美。
- “公所取”表示这是你特别选择或赞赏的东西。
- “篆隶”指的是古代汉字的两种书写形式,篆书和隶书。
- “何妨更兼有”意味着并不妨碍同时掌握篆书和隶书的技巧。
- 退之但作石鼓歌,谈笑讥诃换鹅手。
- “退之”指的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他被称为“韩昌黎”。
- “但作石鼓歌”表示只是写了一篇关于石鼓的歌。
- “谈笑讥诃”表示轻松愉快地开玩笑和批评。
- “换鹅手”可能是指有人通过换取鹅的方式来获得这篇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