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大经
诗句翻译为:“臭袜子终将被用来塞马桶,枉费了八百斤胡椒”。 这首诗出自宋代诗人罗大经的《句》,是《绝句二首》中的第一首。罗大经生活在北宋时期,他的生活背景和文学创作都深受那个时代的影响。在北宋,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和文化都有较大发展,罗大经作为当时文人,他的诗作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文化繁荣与社会现实。 在这首诗中,罗大经用简洁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生活场景,并通过这一场景表达了对时弊的讽刺
注释:太阳在出海时占据了天空,月亮在仰望瓦体时验证了它的存在。 赏析:此联以日、月为象,写天象变化。“日占”指太阳升出海面,“月验”指月亮升起,“仰瓦体”比喻月亮像瓦片一样明亮地照亮大地。这两句诗描绘了大海和陆地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注释】刘文叔:指东汉末年名将刘焉。云雨志:指刘备的雄心壮志。《三国志》中记载,刘备在南阳时,曾与同郡人卢植、崔州阆等结为好友,并共同游学,他们常常一起谈论天下大事。后来刘备投奔荆州牧刘表,与刘表的儿子刘琮一起驻守新野。建安四年(199),曹操率兵南下,刘备与刘表之子刘琮投降曹操,被收编为部曲。曹操任其为左将军,领豫州牧。建安十三年(208),曹操进攻东吴,刘备屯兵樊城,派诸葛亮去拜见孙权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的《和答李次翁二首》。 第一首: 酒有和劲 小槽真珠太森严,兵厨玉友专甘醇。 两家风味欠商略,偏刚偏柔俱可怜。 使君袖有转物手,鸬鹚杓中平等分。 更凭石髓媒妁之,混融并作一家春。 注释:这首诗的第一句,黄庭坚用“酒有和劲”来形容这杯酒的特点。第二句描绘了这个酒的香味浓郁。第三句表达了他对这两种不同的口感的欣赏。第四句则形容了使君袖中的转物手,以及鸬鹚杓中的平等分配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为赵季仁游桂林的暗洞作的一首赋。下面逐句解释: - 陪:陪伴 - 桂林伯:即桂林郡的长官,这里指赵季仁 - 暗洞:地下洞穴,通常比较黑暗 - 列炬数百:在洞穴中点燃了数百支火把 - 随以鼓吹:跟随着鼓乐 - 市人从之者以千计:市场里的人跟随着他们 - 已而入申:然后进入 - 出入自曾公岩:从曾公岩进出 - 出于栖霞洞:从栖霞洞出来 - 入若深夜出乃白昼:进入时像黑夜
【诗句赏析】 从赵季仁游洞作:这是一首题画诗,写于作者随赵季仁游览洞窟时。赵季仁(?—1436)字伯阳,明初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瑰奇恣搜贝千趾:意指洞中瑰奇美妙的景致,像千百只脚一样多姿多彩。 老仙遗祠邈谁始:意指神仙遗留下来的祠庙,已经久远得无人能够找到它的开始。邈,远。 后继述之□□李:意为继承前人的事业,像李姓后人那样继续进行描述。 异枝同根隆复祉:意为不同的枝干都归结到同一个根源上
【注释】钓台:在今江苏铜山县西北。标处士名:指周党曾以处士的身份辅佐过汉光武中兴汉朝。卓识:远见卓识。 赏析:诗人借咏史,抒发对历史是非曲直的感慨。首句是说,周党辅佐汉光武帝中兴汉朝,并非空有虚名。周党(周仲连),字长公,东莱人,西汉时为光禄大夫,因直言进谏被免官家居,后归故里,隐居于钓鱼台旁。他虽以处士自居,但并不消极,而是积极地辅佐光武帝刘秀,帮助他恢复国都洛阳,重建国家政权。“讲磨”二句
这首诗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朱熹的作品。他提倡“格物致知”,主张通过穷理达到明心见性,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这首诗中,他用“斋坛一钺底须悭”来表达他对学问的态度,即他认为学问不应该吝啬,应该广泛地传播,造福于世。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第一句:“斋坛一钺底须悭”,意思是说,在斋坛上使用的斧头(象征知识)不应该吝啬。这里的“悭”是吝啬的意思。朱熹认为,知识不应该被少数人所掌握
【注释】 (1)茶声:指煮茶时发出的水声。 (2)松风桧雨:松风吹过,桧叶上滴下的雨点。桧,即柏树。 (3)竹炉:用竹子做的火炉。 (4)醍醐:古代炼乳酪时凝结的脂油,味香。 【赏析】 这首诗写在山中煎茶的情景。起句“松风桧雨到来初”,是说刚到山中,就听到松林里刮起风来,雨打在柏树上发出滴滴答答的声音。次句“急引铜瓶离竹炉”是说急忙把煮茶的铜瓶从竹炉上取下来,因为松风和桧雨都来了
舟行野景 数间茅屋带烟云,一片秋光惹翠蘋。 鹤发渔翁犹结网,世间何处有闲人。 译文 几间茅草房屋坐落在烟雾缭绕的景色中,一片秋色撩拨着碧绿的水草。 满头白发的渔翁仍然在打鱼,世间哪有闲得无事的人啊。 注释 1. 数间茅屋带烟云:指茅屋周围笼罩着薄雾,仿佛是云层一样。 2. 一片秋光惹翠蘋:一片秋天的景色吸引了水草。 3. 鹤发渔翁犹结网:满头白发的渔翁还在忙着捕鱼。 4. 世间何处有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