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违国去俗死而不顾兮,岂不足以免于后世?”
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诗句释义:
- 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
- “惟”表示只;”高节”指高尚的节操;”企及”意即追求、比拟;”宜”意为适宜、适合;“人”指屈原;“不吾与”是说没有人能够和我相比。整句的意思是:只有高尚的节操不能被任何人超越或比拟,因此人们不会和屈原相提并论。
- 违国去俗死而不顾兮,岂不足以免于后世?
- “违国”意即逃离国家;“去俗”指的是抛弃世俗的偏见和习俗;”死而不顾”表示宁愿牺牲生命也不顾及后果;”后世”指未来或后代。整句表达的是屈原为了维护自己的理想和信仰(高尚节操),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甚至愿意为它付出生命的代价。
- 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
- “呜呼”为感叹词,表示对屈原遭遇的哀悼;”君子之道”指的是儒家所倡导的理想人格和道德准则;”全”在这里理解为完善、完美。整句是在感叹屈原虽然有着高尚的理想和道德准则,但是仍然无法得到世人的理解和支持。
- 全身远害,亦或然兮。
- “全身”意即保全自身,不受损害;”远害”指避免灾祸和危险;”亦或然”表示也或许如此。整句表达了即使屈原努力保持自己的高尚品质,避免灾难,但这或许只是一种偶然或可能的结果。
- 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
- “嗟”意为叹息;”区区”意即微小、微不足道;”独为其难”表示独自承受困难和压力;”兮”是古代汉语中的一种语气词,表示感叹或陈述。整句在叹息屈原因为坚持自己的信念而孤独地面对巨大的困难。
- 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
- “虽”是即使的意思;”不适中”意即不符合某种标准或期望;”要”在这里意为强调;”以为贤”表示认为某人有德行或优秀。整句是在强调即便屈原的行为不符合当时社会的普遍期待,但他依然被认为是有德之人。
- 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 “夫”是反问的代词;”何悲”意即为何悲伤;”子所安”是说你安心于某事;”兮”同上文一样表示语气词。整句是在反问屈原是否真的为他的境遇感到悲伤,并询问屈原是否真正感到满足和安心于此。
译文:
- 只有高尚的节操是不能被他人比较的,所以人们不可能与我相同。
- 我为了坚守自己的信仰和理想,选择离开国家,抛弃世俗观念,甚至不惜牺牲生命。但这样的举动却不足以使我得到后世的认可。
- 感叹那些坚持理想和道德的人,尽管他们努力追求完美,却可能难以获得周围人的理解和支持。
- 即使是一个人努力避免灾难和伤害,这也可能是一种偶然或者运气。
- 感叹那些坚持信念的人所面临的困难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他们独自承担这一切。
- 即便我们的行为并不符合社会的标准,我们仍被认为是有德行的。
- 对于这样的境遇,我们是否应当感到悲伤呢?你是否真的对此感到满足和安心?
赏析:
这是一首对屈原的赞颂诗,通过赞美其高尚的节操和坚定的理想,表达了对其不幸命运的同情和理解。诗中的屈原,以其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成为了后人敬仰的对象。同时,诗人也借以反思个人的命运与社会的期待之间的矛盾,表达了人生价值多元且难以统一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