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方例废旧人,公坐为中书舍人,日草责降官制,直书其罪,诬以谤讪,绍圣元年遂以本官知英州,寻复降一官;未至,复以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惠州。公以侍从齿岭南编户,独以少子过自随。瘴疠所侵,蛮蜑所侮,胸中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疾苦者畀之药,殒毙者纳之竁。又率众为二桥,以济病涉者,惠人爱敬之。
居三年,大臣以流窜者为未足也,四年,复以琼州别驾安置昌化。昌化非人所居,食饮不具,药石无有。初僦官屋以庇风雨,有司犹谓不可,则买地筑室,昌化士人畚土运甓以助之,为屋三间。人不堪其忧,公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时从其父老游,亦无间也。
元符三年,大赦北还。初徙廉再徙永,已乃复朝奉郎,提举成都玉局观,居从其便。公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勋上轻车都尉,封武功县开国伯,食邑九百户。将居许,病暑暴下,中止于常。
东坡先生墓志铭
苏辙对兄长苏轼敬仰与怀念之情
诗词原文:
东坡先生,讳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曾祖祐,曾任太常博士。祖父序,历任尚书左司郎中、吏部侍郎等职。父籍,曾任朝奉郎、秘书少监。公生于眉山之苏家庄,幼年随父迁于惠州。译文:
东坡先生,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的曾祖是太常博士苏祐,祖父是尚书左司郎中苏序,父亲是朝奉郎、秘书少监苏籍。他出生于眉山的苏家庄,童年时随父亲迁居到惠州。赏析:
这首诗是苏辙为他的兄长苏轼所写的墓志铭。诗中不仅记载了苏轼的生平事迹,还表达了苏辙对他的深深敬仰和怀念之情。从诗的内容可以看出,苏轼在苏辙心中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才情和品德都值得后人学习和尊敬。同时,诗中也展现了苏辙对兄长的深情厚意,他们之间深厚的兄弟情谊令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