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中靖国元年六月,请老,以本官致仕,遂以不起。未终旬日,独以诸子侍侧曰:“吾生无恶,死必不坠,慎无哭泣。”以怛化问以后事,不答,湛然而逝,时七月丁亥也。公娶王氏,追封通义郡君;继室以其女弟,封同安郡君,亦先公而卒。子三人,长曰迈,雄州防御推官知河间县事;次曰迨、次曰过,皆承务郎。孙男六人:簟、符、箕、龠、荃、筹。明年闰六月癸酉,葬于汝州郏城县钓台乡上瑞里。
公之于文,得之于天。少与辙皆师先君,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乃出中庸论,其言微妙,皆古人所未喻。尝谓辙曰:“吾视今世学者,独子可与我上下!”其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先君晚岁读易,玩其爻象,得其刚柔远近喜怒逆顺之情,以观其词,皆迎刃而解。作易传,未完,疾革,命公述其志,公泣受命,卒以成书,然后千载之微言焕然可知也。复作论语说,时发孔氏之秘。最后居海南,作书传推明上古之绝学,多先儒所未达,既成三书,抚之曰:“今世要未能信,后有君子当知我矣。”至其遇事所为诗、骚、铭、记、书、檄、论、撰,率皆过人。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奏议十五卷、内制十卷、外制三卷。公诗本似李杜,晚喜陶渊明,追和之者几遍,凡四卷。幼而好书,老而不倦,自言不及晋人,至唐褚薛颜柳仿佛近之。平生笃于孝友,轻财好施。伯父太白早亡,子孙未立,杜氏姑卒未葬。先君没,有遗言。公既除丧,即以礼葬姑;及当可荫补,复以奏伯父之曾孙彭。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后,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孔子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
以下是苏轼的诗歌和散文的译文及赏析:
译文与赏析
- 诗歌译文与赏析
- 《东坡先生墓志铭》:“吾生既无恶,死必不坠,慎勿哭泣。” 这句话表达了苏轼对于生死的看法,他认为人应该活得正直,死后也不应有任何遗憾。
-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首诗是苏轼对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感慨,他用豪迈的笔触描绘了历史的变迁和英雄的兴衰。
- 《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这句诗展现了苏轼年轻时的自信和豪放,他喜欢打猎,也喜欢展现自己的才华。
-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在中秋节这一天,苏轼通过仰望明亮的月亮,表达了对人生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 散文译文与赏析
- 《记梦游金山寺》:“夜半钟声响,敲碎玉壶冰。” 这首诗描述了苏轼梦中听到的钟声,它清脆悠扬,如同敲击在心上的玉壶,让人感到一种宁静和清新。
- 《东坡先生真赞并叙》:“坡翁之文,本似李杜。” 苏轼认为他的文学创作受到了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的影响,这表明他在艺术上追求的是古典诗词的高峰。
- 《前赤壁赋》:“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这篇文章中,苏轼通过对话的形式,探讨了水和月亮的关系,以及它们在人们心中的形象。
- 《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在这篇文章中,苏轼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景色,给人一种平和的感觉。
这些译文展示了苏轼诗歌和散文中的精髓,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感悟以及对人生的思考。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苏轼的文学成就和他对后世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