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久不治,军政尤弛,武卫卒骄惰不教,军校蚕食其廪赐,故不敢何问。公取其贪污甚者,配隶远恶,然后缮修营房,禁止饮博,军中衣食稍足,乃部勒以战法,众皆畏服。然诸校多不自安者,有卒史复以赃诉其长,公曰:“此事吾自治则可,汝若得告,军中乱矣!”亦决配之,众乃定。会春大阅,军礼久废,将吏不识上下之分。公命举旧典,元帅常服坐帐中,将吏戎服,奔走执事。副总管王光祖自谓老将,耻之,称疾不出。公召书吏作奏将上,光祖震恐而出,讫事,无敢慢者。定人言:“自韩魏公去,不见此礼至今矣!”北戎久和,边兵不试,临事有不可用之忧,惟沿边弓箭社兵,与寇为邻,以战射自卫,犹号精锐。故相庞公守边,因其故俗,立队伍将校,出入赏罚缓急可使。岁久法弛,复为保甲所挠,渐不为用。公奏为免保甲,及两税折变科配,长吏以时训劳,不报,议者惜之。
诗句:
1 定久不治,军政尤弛,武卫卒骄惰不教,军校蚕食其廪赐。
- 公取其贪污甚者,配隶远恶,然后缮修营房,禁止饮博,军中衣食稍足,乃部勒以战法。
- 然诸校多不自安者,有卒史复以赃诉其长。
- 公曰:“此事吾自治则可,汝若得告,军中乱矣!”亦决配之,众乃定。
- 会春大阅,军礼久废,将吏不识上下之分。公命举旧典,元帅常服坐帐中,将吏戎服,奔走执事。
- 副总管王光祖自谓老将,耻之,称疾不出。公召书吏作奏将上,光祖震恐而出,讫事,无敢慢者。
- 定人言:“自韩魏公去,不见此礼至今矣!
- 北戎久和,边兵不试,临事有不可用之忧,惟沿边弓箭社兵,与寇为邻,以战射自卫,犹号精锐。
- 故相庞公守边,因其故俗,立队伍将校,出入赏罚缓急可使。岁久法弛,复为保甲所挠,渐不为用。
- 公奏为免保甲,及两税折变科配,长吏以时训劳,不报,议者惜之。
译文:
- 军队治理不善,纪律松弛,武卫军的士兵们骄横怠惰,不听从训练。军校们贪婪地侵吞他们的俸禄,所以不敢追究谁的责任。苏轼从那些贪污严重的士兵中选拔出来,把他们分配到偏远的地方服役,然后修缮了军营、停止了赌博,军队的生活渐渐好起来,就开始按照作战的方法来管理部队。但士兵们仍然对他敬畏服从,只有一些军官感到不安。有一个士兵官史因为贪污被揭发到了他的长官那里,苏轼告诉他“这件事我来解决就可以,如果你把事情告诉了上级,那么军队就要大乱了。”于是也把他判了罪。这样一来,军官们才安定下来。
- 春天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军队长期没有正规的礼仪,将军和官吏都不知道自己的职责和等级。苏轼命令恢复旧有的礼仪,元帅穿着日常的衣服坐帐中指挥,将领们穿着军装在帐前服务。副总管王光祖自以为是老将,对这种做法感到羞耻,便声称自己有病而不出来。苏轼召来了文书准备写奏文上报朝廷,光祖惊恐地出来了,事情结束后,没有人敢于怠慢他。有人评论说:“自从韩琦、范仲淹离开后,就再也没有见过这样的礼制了!”
- 北方边境长期安宁,边境士兵没有经过实际的战斗考验,一旦有事就会感到忧虑不安。只有边疆上的弓弩手与强盗相邻,他们用箭术来防御敌人,还被称为精锐部队。所以原来的宰相庞籍负责边境的防务,他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设立了队伍、编制和将帅等职务,使边境的军队生活安定有序。时间一长法令松弛了,又被保甲制度所困扰,逐渐失去了效用。苏轼上奏免除了保甲制度,以及将两税的一部分折合为货币配给士兵的规定。官员们按时进行训练和犒劳士兵,但没有回报,人们议论这件事都感到很遗憾。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苏轼在担任地方行政官时的一些改革措施和成效。通过具体的事件和人物描写,展现了苏轼如何运用智慧和勇气来改善军队管理和提升士气。诗中的“定久不治”、“军政尤弛”反映了当时军队管理的混乱状态;而苏轼通过整顿纪律、改善待遇、建立秩序等方式逐步恢复了军队的战斗力。诗末“定人言:‘自韩魏公去,不见此礼至今矣!’北戎久和,边兵不试,临事有不可用之忧,惟沿边弓箭社兵,与寇为邻,以战射自卫,犹号精锐。”则表达了对古代军事制度的怀念和对当下情况的担忧。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通过对具体事件的描写展示了作者的政治才能和领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