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潮自海门东来,势如雷霆,而浮山峙于江中,与渔浦诸山犬牙相错,涸洑激射,岁败公私船不可胜计。公议自浙江上流,地名石门,并山而东,凿为运河,引浙江及豁谷诸水二十馀里以达于江;又并山为岸,不能十里以达于龙山之大慈浦,自浦北折抵小岭,凿岭六十五丈以达于岭东古河,浚古河数里以达于龙山运河,以避浮山之险,人皆以为便。奏闻,有恶公成功者,会公罢归,使代者尽力排之,功以不成。公复言:“三吴之水潴为太湖,太湖之水溢为松江以入海,海日两潮,潮浊而江清,潮水尝欲淤塞江路而江水清驶,随辄涤去,海口常通则吴中少水。思昔苏州以东,公私船皆以篙行,无陆挽者;自庆历以来,松江大筑挽路,建长桥以扼塞江路,故今三吴多水。欲凿挽路为十桥,以迅江势。”亦不果用,人皆恨之。公二十年间再莅此州,有德于其人,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诗句
第一句:浙江潮自海门东来,势如雷霆。
- 注释: 浙江潮是指钱塘江的潮水,它从海门(今宁波)向东奔流,气势磅礴如同雷霆。
- 赏析: 此句描绘了浙江潮的汹涌澎湃之势,展现了自然力量的伟大。
第二句:而浮山峙于江中,与渔浦诸山犬牙相错。
- 注释: 浮山位于钱塘江中,其山峰险峻,与周围的渔浦山等其他山脉交错排列。
- 赏析: 这句描述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以及自然环境的壮美。
第三句:涸洑激射,岁败公私船不可胜计。
- 注释: 涸洑即干涸的河流或湖泊,这里形容水流湍急,冲击着船只。
- 赏析: 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钱塘江水势汹涌的情况,对当地航运造成严重影响。
第四句:公议自浙江上流,地名石门,并山而东,凿为运河,引浙江及豁谷诸水二十馀里以达于江。
- 注释: 公议指苏轼提出的建议,他计划在钱塘江上游的石门山修建运河,引导浙江和多个分支河流的水到江中。
- 赏析: 这一措施是苏轼为改善杭州及周边地区交通而作出的努力。
第五句:又并山为岸,不能十里以达于龙山之大慈浦。
- 注释: 继续在钱塘江边修建堤坝,将山体作为屏障,但距离龙山的大慈浦仍有十里之遥。
- 赏析: 这说明运河建设虽然成功,但距离目标地点仍然较远,需要进一步工程。
第六句:自浦北折抵小岭,凿岭六十五丈以达于岭东古河。
- 注释: 从大慈浦向北拐弯到达小岭,在那里开凿了一条长六十五丈的运河以通往岭东的古河。
- 赏析: 这一部分展示了苏轼对水利建设的细致规划,以及对工程细节的重视。
第七句:浚古河数里以达于龙山运河,以避浮山之险。
- 注释: 为了避开浮山带来的风险,需要在古河两岸各挖几条河道,形成一条新的运河连接龙山运河。
- 赏析: 这反映了苏轼对水利安全的考量,旨在减少自然灾害的影响。
第八句:人皆以为便。奏闻,有恶公成功者,会公罢归,使代者尽力排之,功以不成。
- 注释: 人们普遍认为这项水利工程很便利,但有人嫉妒苏轼的功绩,试图阻挠他的工作。后来,苏轼被调回朝廷后,有人用尽办法来抵制这个工程。
- 赏析: 这部分展示了社会对于改革的阻力以及政治斗争的影响。
第九句:公复言:“三吴之水潴为太湖,太湖之水溢为松江以入海,海日两潮,潮浊而江清,潮水尝欲淤塞江路而江水清驶,随辄涤去,海口常通则吴中少水。”
- 注释: 苏轼认为,三吴地区的积水最终汇集成为太湖,再通过松江流入大海;海潮的浊波与江潮的清波相互抵消,使得河口常通,减少了洪水的发生。
- 赏析: 这是对钱塘江潮汐现象的一种科学解释,体现了苏轼深厚的水利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