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至杭,吏民习公旧政,不劳而治。岁适大旱,饥疫并作,公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故米不翔贵;复得赐度僧牒百,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方春,即减价粜常平米,民遂免大旱之苦。公又多作𫗴粥药剂,遣吏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公曰:“杭,水陆之会,因疫病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私橐得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以待之,至于今不废。是秋复大雨,太湖泛溢害稼。公度来岁必饥,复请于朝,乞免上供米半;又多乞度牒,以籴常平米,并义仓所有,皆以备来岁出粜。朝廷多从之,由是吴越之民复免流散。
杭本江海之地,水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故井邑日富;及自居易复浚西湖,放水入运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干顷。然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开治,故湖水足用;近岁废而不理,至是湖中葑田积二十五万馀丈,而水无几矣。运河失湖水之利,则取给于江潮,潮浑浊多淤,河行阛阓中,三年一淘,为市井大患,而六井亦几废。公始至,浚茅山盐桥二河,以茅山一河专受江潮、以盐桥一河专受湖水,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然后潮不入市;且以馀力复完六井,民稍获其利矣。公间至湖上,周视良久,曰:“今欲去葑田。葑田如云,将安所寘之?湖南北三十里,环河往来终日不达,若取葑田积之湖中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去而行者便矣。吴人种菱,春辄芟除,不遗寸草,葑田若去,募人种菱收其利,以备修湖,则湖当不复湮塞。”乃取救荒之馀,得钱粮以贯石数者万;复请于朝,得百僧度牒以募役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图画,杭人名之“苏公堤”。
诗句:苏轼先生墓志铭
译文:
及至杭,吏民习公旧政,不劳而治。岁适大旱,饥疫并作,公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民遂免大旱之苦。复得赐度僧牒百,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方春,即减价粜常平米,民遂免大旱之苦。公又多作𫗴粥药剂,遣吏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注释:
“及至杭” - 指的是苏轼到达杭州。
“吏民习公旧政” - 官吏和百姓都习惯了他治理下的政务。
“岁适大旱” - 每年正好遇到严重的干旱。
“饥疫并作” - 饥荒和瘟疫同时爆发。
“公请于朝” - 苏轼向朝廷请求免除本路供应的粮食中的三分之一。
“民遂免大旱之苦” - 由于他的请求,百姓得以免除了旱灾的痛苦。
“公又多作𫗴粥药剂” - 苏轼还制作了一些药粥和药剂,派官吏携带医生,在各坊为人们治病。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任杭州通判和知州期间的政绩记录。苏轼在杭州实施了一系列有效的治理措施,包括疏浚西湖、修缮六井和运河等,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水利条件和民生状况。诗中详细描述了他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所采取的措施,以及他对民众的关怀和贡献。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苏轼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改革家的伟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