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君实方议改免役为差役。差役行于祖宗之世,法久多弊,编户充役,不习府官,吏虐使之,多以破产,而狭乡之民,或有不得休息者。先帝知其然,故为免役,使民以户高下出钱,而无执役之苦。行法者不循上意,于雇役实费之外取钱过多,民遂以病,若量出为入,毋多取于民,则足矣。君实为人忠信有馀而才智不足,知免役之害而不知其利,欲一切以差役代之。方差官置局,公亦与其选,独以实告,而君实始不悦矣。尝见之政事堂,条陈不可,君实忿然。公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魏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君实笑而止。公知言不用,乞补外,不许,君实始怒,有逐公意矣。会其病卒,乃已。时台谏官多君实之人,皆希合以求进,恶公以直形己,争求公瑕疵,既不可得则因缘熙宁谤讪之说以病公,公自是不安于朝矣。

苏轼的墓地志铭

在宋神宗时期,王安石正在讨论改革役法,从免役改为差役。差役制度在宋朝初期就实行过,但由于时间长久,制度上存在很多弊端,普通百姓往往没有接受过官府培训,因此被官吏压迫、剥削,很多人因此破产。特别是边远地区的百姓,往往得不到休息的机会。

宋神宗了解这种状况,所以废除了役法,让百姓按户籍高低来交纳钱款,而不承担劳役之苦。然而执行这项法令的人却违背了皇帝的意愿,在雇役费用之外又多加了钱,导致百姓困苦不堪。如果按照收支相抵的原则,不过分向百姓征税,那么这项政策就足够了。

王安石为人忠厚诚实有余,但才智不足,知道役法的弊端却不知道其中的好处。他想要用差役来彻底替代免役。当差役官员设置局所时,王安石也参与其中并选择了一些官员,但他只把实际情况告知了王安石,这引起了王安石的不满。他曾在政事堂中提出自己的观点,但是遭到激烈反对。王安石说:“过去韩琦担任陕西义勇官时,我曾极力反对他的改革措施,韩琦不高兴,我也不顾及这些。”后来苏东坡听说王安石的详细情况后,认为难道今天他担任宰相,就不能让我畅所欲言吗?”王安石听后笑了,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王安石明白自己的意见不会被采纳,于是请求到外任任职,但没有得到批准,王安石开始变得愤怒,甚至产生了驱逐苏东坡的想法。

就在王安石病重去世的时候,这件事情才告一段落。当时,台谏官大多都是王安石的支持者,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纷纷巴结讨好王安石,同时也因为苏东坡直言不讳而讨厌他,于是便寻找苏东坡的过失,如果不能找到,就借助熙宁年间的谤议诋毁苏东坡。从此苏东坡不再安心于朝廷,而是选择了离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