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密徙徐。是岁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城南两山环绕,吕梁百步扼之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公履屦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执梃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沈者三板,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闻。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
【译文】
苏轼在密州的时期,徐的城发生了河决,河水泛滥到梁山泊,南清河被溢入,城南有两山环抱,吕梁山百步险阻,河水汇于城下。涨水时不及时疏通,城墙将要被冲垮,富裕人家争相逃出去躲避水患,苏东坡说:“富人如果都逃出去了,民心就会动摇,我还能依靠谁来守城呢?我如果在,河水决不能破坏城墙!”他催促人们回来继续修筑城墙。苏东坡拄着拐杖亲自进入武卫营,召唤他的部下长,对他说:“河水将危及城墙,事情紧急了,即使是禁军也应该为我努力守卫!”士兵长大声喊道:“太守您还不顾危险,我们这些小人就效命于您吧!”士兵们拿着棍棒进入了火把队伍中,率领他们一起穿着短衣赤脚,拿着畚箕和铁铲去修建东南的长堤,从戏马台开始,一直延伸到城墙。修完堤后,河水到了堤下,但没有伤害城墙;人心才安定下来。但雨势日夜不止,河水的势头更猛烈了,城墙没有沉没的地方有三块,苏东坡住在城墙上,路过自己的家不去,让官吏们分地段防守,最终完成了城墙的修复并上报朝廷。他又请求调拨明年的夫役,加固原来的城墙,建造木墙以防河水再次泛滥。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完成这件事后,皇帝下诏书表彰他,徐州人至今都很怀念他。
【注释】
①自密徙徐:苏轼在密州任职期间迁任徐州知州。是岁:那一年。河决曹村:黄河在曹村决堤。泛于梁山泊:河水泛滥到梁山泊。溢于南清河:向南流的清河溢出。城南两山环绕:指的是城南的两座山环护着城池。吕梁:指吕梁山。百步扼之:一百步宽的吕梁山横亘在城外,像一堵挡水的大坝。汇于城下:洪水汇聚在城下。不时泄:时不时地泄洪。城将败:城墙即将崩塌。富民:有钱的人。争出避水:有钱人争相逃出城外躲避洪水。公:指苏轼。若:如若。出:出来。谁与守:谁会与我共同守卫这座城池?吾在:我在城里。是水决不能败城:河水决不能使城池倒塌。②富民若出:如果富人都跑出去了怎么办?公曰::苏轼说:“如果富人都跑了,民心就会动摇,我还依靠谁来守卫这座城呢?我如果还在,河水绝不会毁坏城墙。”③履屦杖、策亲入武卫营:苏轼拄着拐杖亲自进入武卫营。执梃入火伍中:手持木棒进入火把队里。率其徒:率领手下的士兵。短衣徒跣:穿着短衣光着脚丫。持畚锸:拿着畚箕铁锹。筑东南长堤:修建东边和南边的长堤。首起戏马台:从戏马台起始修建堤防。尾属于城:堤防一直到了城墙边。④堤成:堤防建成。害不及城:水灾没有波及到城墙。安:安定。⑤然雨:然而雨水。日夜不止:昼夜不停地下着大雨。⑥城不沈者三板:城墙没有被洪水冲垮的地方有三块。沈者:被洪水冲垮的地方。⑦公庐于城上:苏东坡住在城墙上。过家不入:路过自己的家也不进去休息。⑧诏褒之:皇帝下诏书赞扬他。徐人至今思焉:徐州人直到现在都很怀念他。
【赏析】
本文记述的是苏轼在徐州抗击特大洪水灾害的过程,表现了苏轼临危不惧、以身许国的崇高品质和坚定信念。
文章开头交代了苏轼在徐州的官职以及发生水灾的情形,然后描述了他如何动员百姓,组织人员,进行抢险,保卫城池的过程,最后通过皇帝的诏书对此事进行表彰,体现了苏轼不畏艰难、勇担重任的精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