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平二年,罢还判登闻鼓院。英宗在藩闻公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宰相限以近例,欲召试秘阁。上曰:“未知其能否,故试;如苏轼,有不能耶!”宰相犹不可。及试二论,皆入三等,得直史馆。
丁先君忧。服除,时熙宁二年也,王介甫用事,多所建立,公与介甫议论素异,既还朝,寘之官告院。四年,介甫欲变更科举,上疑焉,使两制三馆议之,公议上,上悟曰:“吾固疑此,得苏轼议,意释然矣。”即日召见,问:“何以助朕?”公辞避,久之乃曰:“臣窃意陛下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愿升下安静以待物之来,然后应之。”上竦然听受,曰:“卿三言朕当详思之。”介甫之党皆不悦,命摄开封推官,意以多事困之,公决断精敏,声闻益远。会上元,有旨市浙灯,公密疏:“旧例无有,不宜以玩好示人。”即有旨罢。殿前初策进士,举子希合,争言祖宗法制非是,公为考官,退拟答以进,深中其病。自是,论事愈力,介甫愈恨。御史知杂事者,乃诬奏公过失,穷治无所得,公未尝以一言自辩,乞外任避之,通判杭州。
诗句
1. 治平二年,罢还判登闻鼓院。
- 注释:治平二年,是宋朝赵祯的年号,”判登闻鼓院”是指担任了登闻鼓院的官职。
- 译文:在治平二年,他辞去了登闻鼓院的职位。
2. 英宗在藩闻公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宰相限以近例,欲召试秘阁。
- 注释:英宗在藩地听说苏轼的名声,想要依照唐朝旧例把他召进翰林院;但宰相却以现行条例为由,只让他去考秘阁。
- 译文:英宗在藩地听闻苏轼的名声,想要按照唐朝的旧例召他进入翰林院;但宰相却以现行条例为由,只让他去考秘阁。
3. 上曰:“未知其能否,故试;如苏轼,有不能耶!”
- 注释:皇上说:“不知道他是否有能力,所以进行考试;如果像苏轼那样,能通过吗?”
- 译文:皇上说:“不知道是不是他能胜任,所以才进行了考试;如果像苏轼一样,他能够通过吗?”
4. 丁先君忧。服除,时熙宁二年也,王介甫用事,多所建立,公与介甫议论素异,既还朝,寘之官告院。
- 注释:丁先君(指父亲)去世,服丧期满后是熙宁二年,王安石开始执政,做了很多改革的事情,苏轼和王安石的议论一直存在不同,回到朝廷后被安排在官府休息。
- 译文:丁先君去世后,苏轼服丧完毕,当时是熙宁二年。王安石开始执政,并做了很多改革的事情。苏轼和王安石的主张一直都有很大的分歧,回到朝廷后被安排在官衙中休息。
赏析
这首诗记录了苏轼被贬至杭州后的一段经历。诗中的“东坡先生墓志铭”指的是苏轼的墓志铭,而“东坡”则是他的字。苏轼作为宋代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他在官场上历经坎坷,此文反映了他的政治生涯中的一些重要事件。
首段讲述了苏轼因政治原因离开京城到地方任职的经历。第二段描述了他在京城期间,受到英宗皇帝的重视,以及后来王安石变法时期的政治斗争情况。第三段叙述了苏轼因反对新法遭到排挤,最终被安排在官衙休息的情况。最后一段则展示了苏轼晚年的生活状态及他对政治态度的转变。
整篇诗展现了苏轼从初到京城的辉煌到政治斗争的挫折再到晚年淡泊名利的生活轨迹。同时,诗中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以及对人物命运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