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四方行青苗、免役、市易,浙西兼行水利盐法。公于其间,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高丽入贡使者凌蔑州郡,押判使臣皆本路莞库,乘势骄横,至与铃辖亢礼,公使人谓之曰:“远夷慕化而来,理必恭顺,今乃尔暴恣,非汝导之,不至是也!不俊,当奏之。”押伴者惧,为之小戢。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公,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亟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时以为得体。吏民畏爱,及罢去,犹谓之学士,而不言姓。

自杭徙知密州。时方行手实法,使民自疏财产以定户等,又使人得告其不实,司农寺又下诸路,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公谓提举常平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若何?”使者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亦知手实之害,罢之,密人私以为幸。郡尝有盗,窃发而未获,安抚转运司忧之,遣一三班使臣领悍卒数千人入境捕之,卒凶暴恣行,以禁物诬民,入其家争斗至杀人,畏罪惊散欲为乱,民诉之,公投其书不视,曰:“必不至此。”溃卒闻之少安。徐使人招出,戮之。

东坡先生墓志铭

译文:
当此时期,朝廷推行青苗、免役、市易等政策,浙西地区还实行水利盐法。在这些措施中,苏东坡总是根据法规来便利百姓生活,因此百姓们感到稍微安定。高丽国派遣的入贡使者凌辱州郡官员,押送使者都是本路的库使,依仗势力骄横,以至于与铃辖官平起平坐。苏东坡派人对他们说:“远夷慕化而来,理必有恭顺之意,现在却如此暴戾恣肆,如果不是你们引导他们,就不会到这一步!不然,我应当向朝廷上奏。”押送使者害怕了,为之收敛。高丽国派使者在官吏面前行贿,称颂苏东坡为“甲子公”,苏东坡拒绝并回绝:“高丽国向我国称臣,却不遵守正朔,我怎么敢收受!”高丽使者急忙改口称其朝为“熙宁”,苏东坡才接受,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得体的。官吏百姓敬畏爱戴他,等到苏东坡离任后,仍称他为“学士”,而不提他的姓氏。
自杭州调任密州知州时,那时正在实施手实法,让百姓自行申报财产来确定户口等级。同时让百姓能举报不实之处,司农寺又下达各路,如果不及时执行,就以违反制度论处。苏东坡对提举常平官说:“违反制度的处罚,如果是朝廷所定,谁敢不遵?现在出自司农,就是擅自制定法令,该怎么办?”使者大惊:“先生您慢慢来。”不久,朝廷也知道手实法的危害,取消了它,密州人私下认为这是一个幸运的事情。有一次郡内发生盗窃案,小偷窃取财物未被发现,安抚转运司对此忧虑,派一三班使臣率领数千名凶悍的士兵入境捕捉盗贼,士兵凶狠放纵,用禁物诬陷百姓,进入民家争斗至杀人,害怕罪责惊恐而四散逃逸,准备作乱。百姓投诉此事,苏东坡不看信也不听,说:“肯定不会到这一步。”溃散的士兵听说后稍稍安定。然后派人招出,把他们杀死。 ###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苏东坡政绩的墓志铭,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决策。从这篇墓志铭中,我们可以看到苏东坡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贡献和智慧。

  1. 政治智慧:苏东坡在担任地方官期间,始终以民为本,积极推行各项惠民政策,如青苗、免役、市易等,这些政策的推行有效地解决了百姓的生活难题,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2. 经济策略:苏东坡深知经济的重要性,因此在推行政策的同时,也注重经济的平衡发展。他通过手实法的实施,让百姓能够自行申报财产,这不仅有助于政府的税收管理,也为百姓提供了一种自我管理的方式。
  3. 社会和谐:苏东坡在治理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公正公平的原则,对待百姓如同家人一般。他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总能保持镇定和理智,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化解危机。这种精神不仅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和尊敬,也为社会和谐做出了贡献。
  4. 个人品质:苏东坡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教育家,更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诗歌、散文、书法和绘画等作品都展现了他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他的人格魅力和高尚品德更是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5. 时代背景:这篇墓志铭写于北宋时期,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动荡的时代。然而,苏东坡以其卓越的才能和坚定的信念,成功地应对了各种挑战,并为后来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