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除翰林学士。二年,复除侍读,每进读至治乱盛衰邪正得失之际,未尝不反复开导,觊上有所觉悟。上虽恭默不言,闻公所论说,辄首肯喜之。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不能言。公宽其禁约,使得尽其技。而巡铺内臣伺其坐起,过为凌辱,公以其伤动士心,亏损国体,奏之,有旨送内侍省挞而逐之,士皆悦服。尝侍上读祖宗宝训,因及时事,公历言今赏罚不明,善恶无所劝沮,又黄河势方西流而强之使东,夏人寇镇戎杀掠几万人,帅臣揜蔽不以闻朝廷亦不问事,每如此恐寖成衰乱之渐。当轴者恨之,公知不见容,乞外任。
四年,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时谏官言前宰相蔡持正知安州,作诗,借郝处俊事以讥剌时事,大臣议逐之岭南。公密疏言朝廷:“若薄确之罪则于皇帝孝治为不足,若深罪确则于大皇太后仁政为小累。”谓宜皇帝降敕置狱逮治,而太皇太后内出手诏赦之,则仁孝两得矣。宣仁后心善公言,而不能用。公出郊,未发,遣内侍赐龙茶、银合,用前执政恩例,所以慰劳甚厚。
诗句
寻除翰林学士。二年,复除侍读,每进读至治乱盛衰邪正得失之际,未尝不反复开导,觊上有所觉悟。
- 注释: 寻找并任命为翰林学士,两年后重新被任命为侍读,每次进言到治理混乱、兴盛和衰败、正义与邪恶的关键时刻,都反复开导,希望皇帝有所觉悟。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不能言。公宽其禁约,使得尽其技。而巡铺内臣伺其坐起,过为凌辱,公以其伤动士心,亏损国体,奏之,有旨送内侍省挞而逐之,士皆悦服。
- 注释: 在第三年,代理礼部贡举,正值大雪严寒,读书人坐在院子里,无法开口说话。他放宽他们的禁令,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但是巡逻官员却故意找茬侮辱他们,他因为伤害了读书人的心,损害了国家利益,于是向朝廷报告此事,得到了指示将内侍官送往内侍省鞭打并驱逐他们,读书人都很高兴。
尝侍上读祖宗宝训,因及时事,公历言今赏罚不明,善恶无所劝沮,又黄河势方西流而强之使东,夏人寇镇戎杀掠几万人,帅臣揜蔽不以闻朝廷亦不问事,每如此恐寖成衰乱之渐。当轴者恨之,公知不见容,乞外任。
- 注释: 曾经陪皇上阅读祖宗留下的教诲,借此机会谈论时事,他直言不讳地指出现在赏罚不分明,好人没有鼓励,恶人也没有惩罚。他又指出黄河的流向本应向西,但如今却被强行改变方向向东流去,夏人入侵镇戎,杀害掠夺了大量人口,而地方长官对此视而不见,朝廷也不予追究。这些情况如果继续下去,恐怕会成为衰败和混乱的苗头。当权的大臣们很讨厌他的做法,知道他不会被重用,便请求调离京城。
四年,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时谏官言前宰相蔡持正知安州,作诗,借郝处俊事以讥剌时事,大臣议逐之岭南。公密疏言朝廷:“若薄确之罪则于皇帝孝治为不足,若深罪确则于大皇太后仁政为小累。”谓宜皇帝降敕置狱逮治,而太皇太后内出手诏赦之,则仁孝两得矣。宣仁后心善公言,而不能用。公出郊,未发,遣内侍赐龙茶、银合,用前执政恩例,所以慰劳甚厚。
- 注释: 在第四年,他被任命为龙图阁学士,管理杭州。当时有谏官指控前宰相蔡持正知安州期间写了一首诗来讽刺时事,大臣们商议要将他驱逐到岭南。苏东坡私下上疏给朝廷说:“如果他有罪的话,对皇帝的孝道治理就不够完善;如果对他处罚过重,那么大皇太后的仁德政策就受到了损害。”他认为应该让皇帝降下诏书下令将其逮捕审讯,而由太皇太后发布手诏赦免他的死罪。这样既可以让他得到宽恕,也能彰显大皇太后的仁爱之情。宣仁太后对他的建议很赞赏,但最终没有被采纳。苏东坡出城祭拜皇陵时,还没有出发就被派内侍赐给他龙茶和银器,按照前朝宰执的待遇,给予他很大的照顾和慰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