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注释】

嘉祐寺:即惠州嘉佑寺,在今广东省惠州市。

木末:树梢。

挂钩之鱼:象钩上挂住的鱼一样。比喻身不由己。

【赏析】

这首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作者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到惠州任知州。他在惠州期间,曾数次游松风亭,并写下了这首五言古诗。诗中表达了作者的苦闷和愤懑之情。

首句“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交代了作者当时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嘉祐寺是宋代著名的佛寺,位于惠州城南,为北宋时岭南地区最大的佛教寺院之一。诗人在这里寄身居住,远离政治中心,远离朝廷,过着清贫的生活。

次句“纵步松风亭下”,描绘了作者在嘉祐寺附近漫步的情景。松风亭是一座古建筑,位于山巅之上,四周环绕着茂密的树木和清新的空气。这里风景优美,空气新鲜,是人们休息游玩的好去处。然而,由于长期生活在政治斗争的环境中,诗人对这里的美景已经产生了厌倦和麻木之感,甚至忘记了自己曾经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

第三句“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表现了诗人在嘉祐寺附近的疲劳感和渴望休息的心情。他感到自己的脚力已经疲惫不堪,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停下来休息一下。这里的“就林止息”是指走到树林中找一个地方坐下来休息。然而,当他抬头望去,却发现自己所在的松风亭已经不在原来的位置上了,这让他的心中充满了疑惑和失落。

第四句“望亭宇尚在木末”,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困惑和无奈。他抬头望去,发现松风亭依然存在,只是位置有些不同而已。然而,当他再次低头看向脚下的地面时,却发现松风亭已经不在原来的位置上了。这种忽远忽近的变化让他感到十分迷惑和不安,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哪里?

第五句“意谓是如何得到”,表现了诗人对于松风亭位置变化原因的猜测和推测。他认为松风亭之所以能够出现在不同的地点,一定是有什么神奇的力量在起作用。这种猜测让诗人感到十分好奇和兴奋,也激发了他的探索欲望。

第六句“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表现了诗人的解脱和顿悟。当听到松风亭的位置变化时,他感到十分困惑和不安,甚至怀疑自己是否能够找到一个地方停下来休息一下。然而,当他看到松风亭仍然存在的时候,他突然明白了其中的奥秘。他意识到自己并没有真正的束缚,而是被某种外在的力量所限制住了。

第七句“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进一步描述了诗人从困惑中解脱出来的喜悦和自由。他终于明白自己的内心其实是自由的,没有被外界的力量所束缚住。就像一条被挂钩拴住的动物突然摆脱了绳索的束缚一样,诗人也感到一种轻松和自由的感觉。

第八句“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最后强调了诗人对于解脱后生活态度的反思和认识。他认为如果每个人都能够认识到自己内心的自由和无拘无束,那么即使面对激烈的战斗和困境也能够保持平静的心态去应对。这样的生活方式虽然可能会面临生死的威胁和压力,但是也可以从容应对、不慌不忙地去处理各种问题。这种对待生活的哲学思想和态度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