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之生,或蘖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馀,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濆,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且其孽而不殇,拱而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之所材,以及于斧斤之,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这首诗是一篇描写树木成长经历的散文,通过对树木从生长到被砍伐、最终成为山石的过程进行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与生命的感慨和思考。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翻译:
木之生,或蘖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馀,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濆,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译文: 树木从出生开始,有的因为过于弱小而被砍伐,有的生长得高大却早早夭折;如果能够幸运地成为建筑的大梁,那么就会被砍伐;不幸的是会被风吹倒或被水流冲走,有的甚至折断或腐烂;幸运的情况下能不被折断或腐烂,那么它就会被人当作木材使用,但同时也会受到斧头的损害。其中最幸运的,在湍急的沙子中漂浮沉没几百年后,其残留的部分可能会像山一样,这时就会被喜欢雕刻的人取走,强行雕琢成为山的形状,这样就能远离了泥沙的侵蚀,不再受到斧头的伤害。然而在荒废的江边,这样的情况有多少呢?不被喜欢雕刻的人看到而是被樵夫野人当做柴火使用的又有多少?这些都是幸运中的不幸。
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且其孽而不殇,拱而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之所材,以及于斧斤之,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译文: 我的家里有三个山峰。每当我思考这些时,就会怀疑这其中蕴含着什么道理。而且它们虽然长出嫩芽但却夭折了,虽然长得高却没有被砍伐;即使被风吹倒或者被水冲走也不会折断或腐烂,没有被作为木材利用,以及最后被斧头砍伤却依然能在湍急的沙子中存活,不会被樵夫野人用来烧柴,最后到达这里,这似乎不是偶然的。
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赏析: 这篇文章通过描写树木的成长过程,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文章开头通过对比描述了树木的不同命运,引出主题。接着详细描绘了三座山峰的奇特形态和经历,展现了它们坚韧不拔、勇敢面对各种困难的精神。文章最后通过感叹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力的赞美。整篇文章情感真挚,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