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闻用兵之道,无所不备则有所必分,知所必守则不必皆备。何则?精兵骁骑,十万之屯,山峙雷动,其势自雄,以此为备则其谁敢乘?离屯为十,屯不过万,力寡气沮,以此为备则备不足恃。此聚屯分屯之利害也。臣尝观两淮之战,皆以备多而力寡,兵慑而气沮,奔走于不必守之地,而撄虏人远斗之锋,故十战而九败。其所以得画江而守者,幸也。且今虏人之情,臣固以论之矣,要不过以戍兵而入寇,幸成功而无内祸;使之逾淮,将有民而扰之,有城而守之,则始足以为吾患。夫守江而丧淮,吴、陈、南唐之事可见也。且我入彼出,我出彼入,况日持久,何事不生?曩者兀术之将曰韩常,刘豫之相曰冯长宁者,皆尝以是导之,讵知其他日之计终不出于此乎?故臣以为守淮之道,无惧其必来,当使之兵交而亟去;无幸其必去,当使之他日必不敢犯也。为是策者,在于彼能入吾之地,而不能得吾之战;彼能攻吾之城,吾能出彼之地。然而非备寡力专则不能也。
美芹十论 · 守淮第五臣闻用兵之道,无所不备则有所必分,知所必守则不必皆备。何则?精兵骁骑,十万之屯,山峙雷动,其势自雄,以此为备则其谁敢乘?离屯为十,屯不过万,力寡气沮,以此为备则备不足恃。这是聚屯分屯的利害所在。臣曾经考察过两淮之战的情况,都是因为防备过多而兵力单薄,军队畏惧而士气低落,在不需要防守的地方奔跑,而在与敌人远战的锋线中受攻击,因此九次作战有九次失败。他们能够守住画江并防守的原因,只是幸运而已。况且现在敌人的心意,臣下已经论述过了,主要不过是以戍卒入寇,侥幸成功而没有内乱;如果让他们越过淮河,将要有百姓骚扰他们,有城防守他们,那就开始足以成为我们的忧患了。守江而丧淮,吴、陈、南唐的事情就可以看到了。更何况我们进入敌境而敌人离开,我们离开而敌人进入,何况日久天长,什么事情不发生?以往的兀术将官叫韩常,刘豫宰相叫冯长宁的人,都曾经以此策略引导他们,谁知道他们的未来计划最终不会超出这个范围吗?所以臣以为守淮的策略,不要害怕敌人必定前来,而应当让他的军队交战后尽快离去;不要侥幸敌人必定会离去,而应当使他日后必定不敢侵犯。实行这种策略的人,在于他能够进入我国的土地,但不能得到我国的反击;他能够攻打我国的城堡,我国能出击他的国土。然而这并不是由于防备太少、力量集中就能做到的。
【赏析】
此诗是一篇关于军事战略的议论文。作者首先提出战争要因势利导、灵活运用,然后分析了守淮和用兵的不同方式及其利弊,最后总结出“无幸其必去,当使之他日必不敢犯也”的战术原则。
文章开篇就提出了战争需要因势利导的观点,强调了在战争中要善于根据形势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战术和策略。接着,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例的分析,说明了过于依赖某种战术可能导致战争失利的道理。其中引用了兀术、韩常、冯长宁等人的历史事迹,说明他们的失败并非偶然,而是因为他们过于依赖某一战术而导致的。
文章的核心观点是“无幸其必去,当使之他日必不敢犯也”,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于战争的看法和态度。他认为,只要我们能够掌握主动,就能让敌人不敢侵犯我们。这种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家对于战争的深刻理解和智慧。
文章结构严谨,逻辑清晰,论证充分有力。语言简洁明快,富有哲理性。整篇文章既反映了作者的深邃思考,又展示了他在军事领域的卓越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