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充国论备边之计曰:「湟中积榖三百万斛则羌人不敢动。」李广武为成安君谋曰:「要其辎重,十日不至,则二将之头可致者。」此言用兵制胜以粮为先,转饷给军以通为利也。必欲使粮足而饷无间绝之忧,惟屯田为善。而屯田盖亦难行:国家经画,于今几年,而曾未睹夫实效者,所以驱而使之耕者非其人,所以为之任其责者非其吏,故利未十百而害已千万矣。名曰屯田,其实重费以敛怨也。何以言之?市井无赖小人,为其懒而不事事,而迫于饥寒,故甘捐躯于军伍,以就衣食而苟闲纵,一旦警急,擐甲操戈以当矢石,其心固偃然自分曰:「向者吾无事而幸饱暖于官,今焉官有事而责死力于我。」且战胜犹有累资补秩之望,故安之而不辞;今遽而使之屯田,是则无事而不免耕耘之苦,有事而又履夫攻守之危,彼必曰:「吾能耕以食,岂不能从富民租佃以为生,而轻失身于黥戮?上驱我于万死,岂不能捐榖帛以养我,而重役我以辛勤?」不平之气无所发泄,再畎亩则邀夺民田、胁掠酒肉,以肆无稽,践行阵则呼愤扼腕、疾视长上,而不可为用。且曰:「吾自耕自食,官何用我焉。」是诚未睹夫享成之利也。鲁莽灭裂,徒费粮种,只见有害,未闻获利,此未为策之善。

诗句解析

  1. 诗句: 李广武为成安君谋曰:「要其辎重,十日不至,则二将之头可致者。」
  • 翻译: 李广武为成安君谋划道:“如果敌军的辎重得不到保障,十天内不到,那么我们可以派两位将领去争取。”
  1. 注释: “李广武”指代一位将领;“成安君”指代另一位将领。“要其辎重”意为夺取敌军的物资和补给,“十日不至”表示若在十天之内无法获得,而“二将之头可致者”则暗示若能成功获取,可能意味着两位将领可以安全返回或减少损失。

  2. 赏析: 此句反映出李广武对战争策略的重视,尤其是在面对敌方辎重补给时,强调了快速行动的重要性。同时,也体现了他对部下的关心和责任感,考虑如何在保证自己安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取得胜利。

  3. 译文: 李广武为成安君(另一将领)提出建议说:“如果敌人的后勤补给不能得到保障,十天内不到,那么我们可以让两个将领去争取。”

诗句解析

  1. 诗句: 国家经画,于今几年,而曾未睹夫实效者。
  • 翻译: 国家计划实施已经好几年了,但从未见到任何成效。
  1. 注释: “国家经画”指的是国家的长远规划和布局;“未见实效”则表示这些计划和布局未能带来预期的结果。

  2. 赏析: 这句反映了一种对于国家长远规划的反思和质疑,表明虽然有着宏伟的计划,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这反映了古代政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即政策制定与执行之间的差距。

  3. 译文: 国家制定的长远计划实施多年,却一直没有看到明显的效果。

诗句解析

  1. 诗句: 名为屯田,其实重费以敛怨也。
  • 翻译: 表面上称为屯田,但实际上增加了费用并引起了不满。
  1. 注释: “屯田”指的是在边疆地区进行农业生产以自给自足的做法;“重费以敛怨”则表示这样做不仅消耗了大量资源,还引发了民众的不满。

  2. 赏析: 这句话揭示了屯田政策的实质,即表面看似节约资源,实际上增加了国家的经济负担和民众的不满。它反映了古代统治者在经济管理和民生问题上的矛盾和困扰。

  3. 译文: 名义上叫做屯田,但实质上这种做法增加了国家的开支,并且引起了人们的怨恨。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李广武将的策略和对屯田政策的反思,展示了古代军事和政治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首先,诗中的“屯田第六”部分强调了粮食作为军事行动的基础,以及通过屯田来保障军队供给的重要性。然而,随后的内容通过李广武将的话语表达了对当前屯田政策的质疑和担忧。他提出的策略是针对敌军的辎重,强调快速行动的重要性。这种策略反映了当时战争中的实际需要,但也暴露出了屯田政策的一些问题。最后,诗通过对屯田政策的批判性思考,指出了这一政策的表面利益与实际问题之间的矛盾,从而引发读者对古代政治和军事策略深入的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