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环淮为郡凡几?为郡之屯又几?退淮而江为重镇,曰鄂渚、曰金陵、曰京口,以至于行都扈跸之兵,其将皆有定营,其营皆有定数,此不可省也。环淮必欲皆备,则是以有限之兵而用无所不备之策。兵分势弱,必不可以折其冲。以臣策之,不若聚兵为屯,以守为战,庶乎虏来不足以为吾忧,而我进乃可以为彼患也。
聚兵之说如何?虏人之来,自淮而东必道楚以趣扬;自淮而悉必道濠以趣真,与道寿以趣和;自荆襄而来,必道襄阳以趣荆。今吾择精骑十万,分屯于山阳、濠梁、襄阳三处,而于扬或和置一大府以督之。虏攻山阳,则坚壁勿战,而虚盱眙高邮以饵之,使濠梁分其半与督府之兵横击之,或绝饷道,或要归途。虏并力于山阳,则襄阳之师出唐、邓以扰之。虏攻濠梁,则坚壁勿战,而虚庐寿以饵之,使山阳分其半与督府之兵亦横击之。虏并力于濠梁,而襄阳之师亦然。虏攻襄阳,则坚壁勿战,而虚郢复以饵之,虏无所获,亦将聚淮北之兵以并力于此,我则以濠梁之兵制其归,而山阳之兵自沐阳以扰沂海。此政所谓:不恃敌之不敢攻,而恃吾能攻彼之所必救也。
下面是《守淮第五》诗句及其翻译:
- “且环淮为郡凡几?”:问句表达了一种战略部署的疑问,即围绕淮河流域建立几个城池进行防卫。这里的“环淮”指的是围绕淮河建立防御圈,而“几”则表示数量或规模。此句反映出作者对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来构建强大的防线的深思。
- “为郡之屯又几?”:此句延续了前一问题的思考,进一步询问在郡城周围驻扎的兵力数量,强调了防守力量的充足程度对整个防线的影响。这里的“又”加强了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暗示着作者对于兵力部署的重视。
- “退淮而江为重镇,曰鄂渚、曰金陵、曰京口,以至于行都扈跸之兵,其将皆有定营,其营皆有定数,此不可省也。”:这句话讨论的是淮水以北地区转变为重要的军事重镇,并列举了几个关键地点(如鄂渚、金陵、京口)作为战略要塞。同时,提及了这些地方驻扎的军队数量以及他们的驻地都有严格的规定,这强调了对战略要地的严格控制。
- “环淮必欲皆备,则是以有限之兵而用无所不备之策。”:这句话反映了一种矛盾的军事策略,即为了全面准备防御,必须集中使用有限的兵力去应对所有可能的威胁。这里指出了资源有限条件下的策略选择,体现了作者对于资源优化配置的考量。
- “兵分势弱,必不可以折其冲。”:此句指出分散兵力会导致防御力的弱化,进而无法有效地抵御敌人的进攻。这里的“冲”指的是军队的主要方向或前线。
- “以臣策之,不若聚兵为屯,以守为战,庶乎虏来不足以为吾忧,而我进乃可以为彼患也。”:这是作者提出的解决方案。他主张集中兵力建立据点进行防守,而不是分散兵力被动应战。这样不仅能够减少自身的担忧,还可以利用防守转为进攻的机会打击敌人。
通过分析《美芹十论 · 守淮第五》中的诗句及其译文,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南宋时期军事策略的精髓和辛弃疾的战略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