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海道与三路之兵,将不必皆勇,士不必皆锐。盖臣将以海道三路之兵为正,而以山东为奇;奇者以强,正者以弱;弱者牵制之师,而强者必取之兵也。古之用兵者,唐太宗其知此矣,尝曰:「吾观行阵形势,每战必使弱常遇强、强常遇弱。敌遇吾弱,追奔不过数十百步;吾击敌弱,常突出自背反攻之,以是必胜。」然此特太宗用之于一阵间耳。臣以为天下之势,避实击虚,不过如是。苟曰不然,以将驱坚悉锐由三路以进,寸攮尺取为恢复之谋,则吾兵为虏弱久矣,骤而用之未尝不败。近日符离之战是也。假设陛下一举而取京洛,再举而复关陜,彼将南绝大河下燕蓟之甲,东于泗水漕山东之粟,陛下之将帅谁与守此?曩者三京之役是也。借能守之,则河北犹未病;河北未病,则雌雄犹未决也。以是策之,陛下其知之矣。
译文:
海道与三路之兵,虽然不一定都勇敢,士兵也不一定都精锐。我将用海道和三路的兵力做主力,而以山东为奇兵;奇兵是强大的,正兵是弱小的;弱小的军队可以牵制敌人,强盛的军队则必定攻取敌人。古代善于作战的人,唐太宗就懂得这个道理,曾经说道:“我观察行阵形势,在每次战斗中总是使弱小的军队去攻击强大的军队、强大军队去攻击弱小的军队。当敌人遇到我军弱小的军队时,追击不超过几十上百步;而当我军攻击敌人的弱小军队时,经常能从背后反攻,因此总是取得胜利。”然而这不过是唐太宗在一阵战斗中运用这种战术罢了。我认为天下的大势,避实击虚,不过是这样的道理。如果有人说不是这样,认为将帅率领着精锐部队,分三路前进,寸寸夺取,是为了谋求收复故土的计策,那么我军就会像被虏掠一样衰弱了,一旦突然使用这些军队,未尝不能失败。最近符离之战就是例子。假如陛下一举夺取京洛,再一举收复关陕,那么敌人将向南断绝大河下游燕蓟的防线,向东在泗水运载山东的粮食,那么陛下的将帅谁还能守卫这里呢?以前三京战役时也是这样。即使能够守卫它,那么河北地区仍然没有受到伤害;河北没有受到伤害,那么胜负的天平还没有倾斜;按照这样的战略考虑,陛下您应该已经明白了。
注释:
- 海道、三路、山东:指不同的军事路线和方向。
- 太宗:唐朝皇帝李世民。
- 弱常遇强、强常遇弱:指弱小的部队往往容易击败强大的部队,而强大的部队往往容易击败弱小的部队。
- 敌遇吾弱,追奔不过数十百步:指如果敌人遭遇我军弱的一方,追击他们的距离不会超过几十到上百步。
- 突而自背反攻之:指突然反击敌人的弱点。
- 必取之兵:指必胜的力量。
- 避实击虚:避免直接硬碰硬,寻找对方的薄弱环节进行打击。
- 苟曰不然,以将驱坚悉锐由三路以进:如果说不这样的话,那么将领就会驱使精锐部队,分三路进攻。
- 寸攮尺取:比喻力量微小却能取得胜利。
- 符离之战:发生在宋朝时期的一次战役,具体时间不详。
- 借能守之,则河北犹未病:如果暂时能够守住河北地区。
- 雌雄犹未决也:指战争的胜败仍未决定,双方实力相当。
- 是策之:根据上述情况制定的对策。
赏析:
这首诗主要讲述了在战争中,如何利用兵力优势和地理优势进行战略部署,以达到最终的胜利。诗中通过比喻和对比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战争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战术的重要性。同时,诗人对于战争的思考也体现了他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后果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