虏人列屯置戍,自淮阳以西,至于汧陇〔海州防御去处,故此不论〕,杂女真、渤海、契丹之兵不满十万。关中、洛阳、京师三处,彼以为形势最重之地。防之为甚深,备之不甚密,可因其为重,大为之名以信之。扬兵于川蜀,则曰:「关陇秦汉故都,百二之险。吾不可以不争。」扬兵于襄阳,则曰:「洛阳吾祖宗陵寝之旧,废祀久矣,吾不可以不取。」扬兵于淮西,则曰:「京师吾宗庙社稷基本于此,吾不可以不复。」多为旌旗金鼓之形,佯为志在必取之势,已震关中,又骇洛阳;以骇洛阳,又声京师。彼见吾形、忌吾势,必以十万之兵而聚三地,且沿边郡县亦必皆守而后可,是谓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如此则燕山之卫兵、山东之户民〔女真山东之屯田者不满三万,此兵不俱可用。〕、中原之签军,精甲锐兵必举以至,吾乃以形耸之使不得遽去,以势留之使不得遂休,则山东之地固虚邑也。山东虽虚,切计青、密、沂、海之兵犹有数千,我以沿海战舰驰突于登莱沂密淄淮之境,彼数千兵者尽分于屯守矣。山东诚虚,盗贼必起,吾诱群盗之兵使之溃裂皿出;而陛下徐择一骁将,以兵五万,步骑相半,鼓形而前,不三日而至兖郓之郊,臣不知山东诸郡将谁为王师敌哉!山东已定,则休士秣马,号召忠义,教以战守,然后传檄河朔诸郡,徐以兵蹑其后,此乃韩信所以破赵而举燕也。天下之人知王师恢复之意坚,虏人破灭之形著,则契丹诸国如窝斡、鹧巴之事必有相轧而起者。此臣所以使燕山塞南门而守也。彼虏人三路备边之兵将北归以自卫耶?吾已制其归路,彼又虞淮西、襄阳、川蜀之兵,未可释而去也。抑为战与守耶?腹心已溃,人自解体,吾又半途出其背而夹击之。当此之时,陛下筑城而降其兵亦可;驱而之北,反用其锋亦可;纵之使归,不虞,而后击之亦可。臣知天下不足定也。
诗句:
虏人列屯置戍,自淮阳以西,至于汧陇〔海州防御去处,故此不论〕,杂女真、渤海、契丹之兵不满十万。
译文:
敌人的军队在淮阳以西,直至汧陇地区驻扎和防守,他们的军队总数不到十万。
注释:
- 淮阳:位于今河南淮阳县一带,是金朝的一个重要城市。
- 辽国:指契丹族建立的辽朝,与金朝并立的政权。
- 海州:今天的连云港市,历史上曾是宋辽边境的重要军事重镇。
- 关中、洛阳、京师:古代中国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如长安(今西安市)、洛阳(古都)、京城(今北京)等。
- 关陇:泛指陕西一带,古代称“关中”为关陇。
- 百二:形容地势险要,兵力强盛。
- 精甲锐兵:精锐的士兵和强大的武器。
- 燕山:指今天河北、山西一带,历史上有燕山派和山东派之分。
- 山东:泛指今天的山东北部地区,是宋朝的传统势力范围。
- 汴梁:即现在的开封市,是北宋都城。
- 兖郓:今天的山东地区,是宋朝的东部边界。
- 青、密、沂、海:分别指今天的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等地。
- 忠义:忠诚和义气,指那些愿意为国家效力的人。
- 韩信破赵:指汉朝将领韩信的事迹,他通过智谋和勇气打败了赵国。
- 燕山塞南门而守:指守卫燕山的防线,确保南方门户的安全。
- 半途出其背而夹击之:指在敌人行进途中突然发起攻击,分割其力量。
- 上光宗疏、论荆襄上流为东南重地疏、论江淮疏:指辛弃疾上书给皇帝的多篇奏章,内容涉及军事战略和政治主张。
- 久任:指长期担任重要职务。
- 详战第十:指《美芹十论》中的第十篇,讨论战争策略。
- 筑城而降其兵亦可,驱而之北,反用其锋亦可,纵之使归,不虞,而后击之亦可:指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术,包括筑城投降、向北进军、释放敌人、以及设伏袭击等。
- 天下不足定也:意为天下尚未平定,仍需努力。
赏析:
这首《美芹十论》的序言部分展示了作者对敌情的深入分析和对战争策略的独特见解。辛弃疾通过对敌我双方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军事战略,旨在削弱敌人的力量,同时保护自己的领土安全。他的言辞犀利,充满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敌人的警惕,展现了他对战争的深刻理解和对国家未来的坚定信念。此外,他还强调了不同情况下应采取的不同战术,如筑城投降、向北进军、释放敌人等,这些都体现了他对实战经验的丰富和对战争艺术的精湛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