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闻鸱枭不鸣,要非祥禽;豺狼不噬,要非仁兽。此虏人吴未动而臣固将以论战。何则?我无尔诈,尔无我虞。然后两国可恃以定盟,而生灵可恃以弭兵。今彼尝有诈我之情,而我亦有虞彼之备,一诈一虞,谓天下不至于战者,惑也。明知天下之必战,则出兵以攻人与坐而待人之攻也,孰为利?战人之地与退而自战其地者,孰为得?均之不免于战,莫若先出兵以战人之地,此固天下之至权、兵家之上策而微臣之所以敢妄论也。

详战之说奈何?详其所战之地也。兵法有九地,皆因地而为之势。不详其地、不知其势者谓之「浪战」。故地有险易、有轻重。先其易者,险有所不攻;破其重者,轻有所不取。今日中原之地,其形易、其势重者,果安在哉?曰:山东是也。不得山东则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则中原不可复。此定势,非臆说也。古人谓用兵如常山之蛇,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击其身则首尾俱应。臣窃笑之,夫击其尾则首应、击其身则首尾俱应,固也;若击其首则死矣,尾虽应,其庸有济乎?方今山东者,虏人之首,而京洛关陜则其身其尾也。由泰山而北,不千二百里而至燕,燕者虏人之巢穴也。自河失故道,河朔无浊流之阻,所谓千二百里者从枕席上过师也。山东之民劲勇而喜乱,虏人有事常先穷山东之民,天下有变而山东亦常首天下之祸。至其所谓备边之兵,较之他处,山东号为简略。且其地于燕为近,而其民素喜乱,彼方穷其民、简其备,岂真识天下之势也哉。今夫二人相搏,痛其心则手足无强力;两阵相持,噪其营则士卒无斗心。固臣以为兵出沐阳〔海州属县〕则山东指日可下,山东已下则河朔必望风而震,河朔已震则燕山者臣将使之塞南门而守。请试言其说:

美芹十论 · 详战第十臣闻鸱枭不鸣,要非祥禽;豺狼不噬,要非仁兽。此虏人吴未动而臣固将以论战。何则?我无尔诈,尔无我虞。然后两国可恃以定盟,而生灵可恃以弭兵。今彼尝有诈我之情,而我亦有虞彼之备,一诈一虞,谓天下不至于战者,惑也。明知天下之必战,则出兵以攻人与坐而待人之攻也,孰为利?战人之地与退而自战其地者,孰为得?均之不免于战,莫若先出兵以战人之地,此固天下之至权、兵家之上策而微臣之所以敢妄论也。
译文: 臣听说猫头鹰不叫,并不表示它是吉祥的禽兽;豺狼不吃食,也并不表示它仁慈。这些是敌人还没有行动,我们就要开始讨论战争的原因。为什么呢?我们没有欺骗对方,对方也没有欺骗我们。然后我们可以依靠这两个国家来签订盟约,也可以让人民依赖这个盟约来平息战争。现在他们曾经有过欺骗我们的情况,而我们也曾经有过防备他们的准备,这样相互欺骗,认为天下不会发生战争,这是错误的。如果知道天下一定会发生战争,那么出兵攻打别人和坐着等待别人攻打自己,哪个更有利呢?在战争中获得土地与退到本国后再自己攻击自己的国土,哪个更合适呢?两者都避免不了战争,不如我先出兵去攻打别人的土地,这是天下最好的方法,也是兵法中最高的策略,而我只是敢于大胆地提出我的观点而已。
详战之说奈何?详细论述其所作战的地点。兵法上有三种九种地形,都是根据地形来形成各种态势。不了解地形、不了解态势的人称之为“浪战”。所以地形有险易、有轻重。先攻击易于进攻的地方,就不用担心险阻;攻破重地,轻地就容易攻克了。今日中原之地,地势容易、地势沉重,究竟在哪里呢?回答说:山东一带就是如此。如果没有山东,河北就不能取得;没有河北,中原就无法复兴。这就是确定的趋势,并非主观臆断。古人说用兵就像常山之蛇,击其首则尾应,攻击其尾则首应,攻击其身则首尾都应。我私下笑他这样说,攻击他的尾巴,他的首尾就会响应;攻击他的身躯,首尾就会同时响应,这固然正确;但是攻击它的头部就死了,尾即使响应有什么用呢?现在山东是敌人的首脑,而京洛关陕则是他的身躯和尾。从泰山北边出发,不到二百里就可以到达燕地,燕地是敌人巢穴之所在。自从黄河失去了旧道,黄河以北就没有河流可以作为屏障,所谓的二百里是从床上走过去的。山东地区的老百姓勇敢而喜叛乱,敌人一旦有事就会首先耗尽山东地区百姓的力量,天下有变乱时山东也会常常成为祸患的首倡之地。至于那些防御边疆的军队,比起其他地方来说,山东号称为简略。而且那里离燕地最近,而当地的人民又喜欢叛乱,他们正竭尽力量消耗这里的百姓,难道真的懂得天下的形势吗?如今两个人相斗,伤害彼此的心就不会有强大的力量;两军对峙,喧嚷他们的军营就不会有战斗的士气。我个人认为,如果我军从沐阳出发,山东很快就可以被攻克了,山东被攻克之后,黄河以北必定会望风披靡,黄河以北一旦被打败,燕山之地就是我将要让他们堵塞南门守卫着的。请允许我试着谈谈我的计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