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梅圣俞诗集序
我听说世人认为诗人,年少时才华横溢却晚年穷困,这难道是事实吗!通常人们所传颂的诗作,多数出自于古时候贫穷者的笔下。那些士人,他们拥有所有才智和才能,却不能将其施展到世间去,他们多喜欢在山巅水涯之外自放,观察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各种现象,往往探索其奇特之处。其中包含着忧思愤慨的积郁,他们的创作多出于怨刺,用以表述被囚禁的臣子和寡妇们的悲叹,并表达人性中的难言之隐,因此越是穷困就越能写得出色。那么并不是诗能够使人才不穷困,而往往是穷困的人才能够写出更好的诗篇。
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轻时依靠恩荫补为官员,多次考取进士,但却屡次被有司压制,被困在州县之间,长达十多年。如今已经五十岁,仍然从辟书之中出来,作为别人的辅佐。他的心中充满了蓄积的感情,却无法在事业上有显著的成就。他来自宛陵,自幼就学习诗歌。从做孩童开始,他出言就已经让长辈们感到惊异。长大后,他学习六经仁义之道。他所写的文章,简练而纯粹,不求苟且取巧于世。世上的人,只是知道他的诗而已,然而不论贤愚之人,谈论诗歌时必然要提到梅圣俞。梅圣俞也认为自己不得志,乐于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心情。因此他平生所作诗作较多。世人既然知道了他,却没有向朝廷推荐过。过去王文康公曾经见到他而赞叹道:“二百年没有这种作品了!”虽然知道得深,却不果敢向他推荐。如果让他有幸被朝廷任用,创作雅颂之作,来歌颂大宋的功德,献荐至宗庙之上,追及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壮哉!为何使其一生不得志,而只能创作出贫困者之诗,只能发出对于虫鱼物类、羁旅愁绪的感叹之言!世人只喜爱他的作品工巧,却不知道他已经穷困很久了而且将要老了,可以不珍惜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