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翰执事:
洵布衣穷居,尝窃有叹,以为天下之人,不能皆贤,不能皆不肖。故贤人君子之处于世,合必离,离必合。往者天子方有意于治,而范公在相府,富公为枢密副使,执事与余公、蔡公为谏官,尹公驰骋上下,用力于兵革之地。方是之时,天下之人,毛发丝粟之才,纷纷然而起,合而为一。而洵也自度其愚鲁无用之身,不足以自奋于其间,退而养其心,幸其道之将成,而可以复见于当世之贤人君子。不幸道未成,而范公西,富公北,执事与余公、蔡公分散四出,而尹公亦失势,奔走于小官。洵时在京师,亲见其事,忽忽仰天叹息,以为斯人之去,而道虽成,不复足以为荣也。既复自思,念往者众君子之进于朝,其始也,必有善人焉推之;今也,亦必有小人焉间之。今之世无复有善人也,则已矣!如其不然也,吾何忧焉?姑养其心,使其道大有成而待之,何伤?退而处十年,虽未敢自谓其道有成矣,然浩浩乎其胸中若与曩者异。而余公适亦有成功于南方,执事与蔡公复相继登于朝,富公复自外人为宰相,其势将复合为一。喜且自贺,以为道既已粗成,而果将有以发之也。既又反而思,其向之所慕望爱悦之而不得见之者,盖有六人焉,今将往见之矣。而六人者,已有范公、尹公二人亡焉,则又为之潸然出涕以悲。呜呼!二人者不可复见矣,而所恃以慰此心者,犹有四人也,则又以自解。思其止于四人也,则又汲汲欲一识其面,以发其心之所欲言。而富公又为天子之宰相,远方寒士,未可遽以言通于其前;余公、蔡公,远者又在万里外,独执事在朝廷间,而其位差不甚贵,可以叫呼扳援而闻之以言。而饥寒衰老之病,又痼而留之,使不克自至于执事之庭。夫以慕望爱悦其人之心,十年而不得见,而其人已死,如范公、尹公二人者;则四人之中,非其势不可遽以言通者,何可以不能自往而遽已也!
诗句:内翰执事,洵布衣穷居。尝窃有叹,以为天下之人,不能皆贤,不能皆不肖。故贤人君子之处于世,合必离,离必合。
译文:尊敬的欧阳内翰,我是苏洵,一个布衣平民。我时常感慨,世间的人们都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因此贤良之人与不肖之徒在社会上总是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所以,那些贤良之人在社会中往往会遇到挫折或困难,而一些不肖之徒则可能获得成功或机遇。然而,正是这样的离合变化才使得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
注释:1. 内翰执事:对欧阳修的尊称,表示对欧阳修的尊敬和敬意。2. 洵布衣穷居:苏洵自称是一个布衣平民,过着贫穷的生活,但内心充满抱负和理想。3. 天下人之不能皆贤:指天下人的资质和能力各不相同,有些人可能非常优秀,而有些人可能平庸甚至堕落。4. 贤人君子之处于世:指那些贤良之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处境,他们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5. 合必离,离必合:这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结,即人们在一起时可能会有合作和团结的时刻,但也可能会因为矛盾和分歧而导致分离和对立。
赏析:这首诗通过表达苏洵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反映了他对当时官场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社会的憧憬。诗中表达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即人们在社会中往往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和挑战,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立足和发展。同时,诗中也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这体现了作者对于和谐社会的追求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