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执事之名,满于天下,虽不见其文,而固已知有欧阳子矣。而洵也不幸,堕在草野泥涂之中。而其知道之心,又近而粗成。而欲徒手奉咫尺之书,自托于执事,将使执事何从而知之、何从而信之哉?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七岁,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年既已晚,而又不遂刻意厉行,以古人自期,而视与己同列者,皆不胜己,则遂以为可矣。其后困益甚,然后取古人之文而读之,始觉其出言用意,与己大异。时复内顾,自思其才,则又似夫不遂止于是而已者。由是尽烧曩时所为文数百篇,取《论语》、《孟子》、韩子及其他圣人、贤人之文,而兀然端坐,终日以读之者,七八年矣。方其始也,人其中而惶然,博观于其外而骇然以惊。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当然者。然犹未敢自出其言也。时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试出而书之。已而再三读之,浑浑乎觉其来之易矣,然犹未敢以为是也。近所为《洪范论》、《史论》凡七篇,执事观其如何?噫!区区而自言,不知者又将以为自誉,以求人之知己也。惟执事思其十年之心如是之不偶然也而察之。

这首诗是欧阳修写给他的好友、时任翰林学士的曾巩的第一封信。诗中欧阳修表达了他对朋友曾巩的敬仰和期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文学创作的自我反思和追求。

欧阳修在开篇就表达了对曾巩才华的赞赏:“虽然,执事之名,满于天下,虽不见其文,而固已知有欧阳子矣”。这是说,尽管你的名字已经在天下传扬,但只要你的作品不出现,我就能知道你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这里的“欧阳子”是指欧阳修自己,他以曾巩的才华为自己赢得了一个“子”字来称呼他。

欧阳修转向了自己的创作历程:“而洵也不幸,堕在草野泥涂之中。而其知道之心,又近而粗成。而欲徒手奉咫尺之书,自托于执事,将使执事何从而知之、何从而信之哉?”这句话表达了他对自己写作生涯的感慨,他曾一度陷入困境,但他的文学创作之心仍然坚定,他希望能够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欧阳修描述了他的创作过程:“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七岁,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年既已晚,而又不遂刻意厉行,以古人自期,而视与己同列者,皆不胜己,则遂以为可矣。”这里描绘了他早年的生活和学习经历,他在年轻时并没有好好学习,直到二十七岁才开始阅读书籍,跟随有学问的人学习。然而,他却认为自己已经很优秀了,不再努力提升自己。

随后,欧阳修回顾了他的文学创作:“其后困益甚,然后取古人之文而读之,始觉其出言用意,与己大异。”这是他在经历了一些困难后,开始认真阅读古人的文章并从中学习的过程。他发现古人的文章用词造句都非常精妙,这与他自己的作品有很大的不同。

欧阳修表达了他对写作的态度:“时复内顾,自思其才,则又似夫不遂止于是而已者。”这句话表达了他在写作过程中的自我反思,他时常会回顾自己的作品,思考自己的才华,是否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欧阳修向曾巩发出了邀请:“惟执事思其十年之心如是之不偶然也而察之。”这句话表达了他对曾巩的信任和期待,他认为曾巩能够理解并欣赏他十年来的努力和付出。

这首《上欧阳内翰第一书》是一首充满了真挚情感的诗歌。它表达了欧阳修对曾巩的赞美和期待,同时也展现了他对自己创作的反思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