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大阿罗汉宾度罗,奉持末后如来印。
日中一钵千家饭,处处作佛事饶益。
以我身心五分香,作光明云雨大千。
取火燃香世界主,能遍法界唯心办。
【其二】
佛记一切贤圣众,皆以无为有差别。
如来乃至阿罗汉,同入涅槃三昧海。
二乘设不见此理,是则波旬颠倒想。
稽首迦诺迦伐蹉,看花结印同无相。
【其三】
驾羊超出风火宅,跨兔求度生死河。
者乘如来初方便,自彻海漩三昧底。
三乘如来悲愿力,身如光影现十方。
持经不染文字相,是名第一离欲者。
【其四】
斑斑之兽本山林,升堂入室作舆卫。
小僧奉施军持水,弭耳来受救渴供。
胸中猛虎自调服,是故异物成一家。
我观阎浮提众生,同床猜忌若冰炭。
【其五】
稽首具六波罗密,稽首得无生法忍。
”`
【其一】
大阿罗汉宾度罗,奉持末后如来印。
日中一钵千家饭,处处作佛事饶益。
以我身心五分香,作光明云雨大千。
取火燃香世界主,能遍法界唯心办。
注释:这首诗的第一句描述了一位大阿罗汉的形象,他手持如来的法印,象征着他已经达到了佛教的极高境界。第二句“日中一钵千家饭”描绘了一个场景,即这位罗汉在日中为千家做饭,体现了他的慈悲和无私。第三句“处处作佛事饶益”意味着他在任何地方都能为众生做佛事,给予他们帮助和利益。第四句“以我身心五分香”表现了他对佛法的虔诚和对修行的专注,通过修行使自己的香气如同光明云雨一般遍布大千世界。最后一句“取火燃香世界主”,则表达了这位罗汉作为世界的中心,通过点燃香火来照亮整个法界,强调了他的智慧和力量。
【其二】
佛记一切贤圣众,皆以无为有差别。
如来乃至阿罗汉,同入涅槃三昧海。
二乘设不见此理,是则波旬颠倒想。
稽首迦诺迦伐蹉,看花结印同无相。
注释:这首诗的第二句提到佛陀记录所有的圣贤,他们都因“无为”而具有不同的特性。第三句进一步说明,即使是佛陀和阿罗汉,他们也同归于涅槃的境界。第四句指出那些没有理解这一道理的人,可能会陷入颠倒的想法。第五句则赞美那些修行者,他们像迦诺迦伐蹉一样,能够通过看花结印达到“无相”的境地。
【其三】
驾羊超出风火宅,跨兔求度生死河。
者乘如来初方便,自彻海漩三昧底。
三乘如来悲愿力,身如光影现十方。
持经不染文字相,是名第一离欲者。
注释:这首诗的第三句描述了一位修行者驾驭着羊车超越了风火山宅,跨越了生死的河流。第六句则是这位修行者乘坐如来的初步方便法门,自己达到了海底漩涡般的三昧境界。第七句强调了三乘佛陀的慈悲愿力,他们的肉身就像光影一样出现在十方世界。最后一句“持经不染文字相,是名第一离欲者”,表明这位修行者通过不执着于文字的形式,达到了超越世俗欲望的高级境界。
【其四】
斑斑之兽本山林,升堂入室作舆卫。
小僧奉施军持水,弭耳来受救渴供。
胸中猛虎自调服,是故异物成一家。
我观阎浮提众生,同床猜忌若冰炭。
注释:这首诗的第四句描述了一群野兽原本栖息在山林之中,后来被引入到寺庙里充当交通工具。第五句描绘了一位小僧人给军队提供饮水,平息士兵们口渴的场景。第六句表达了这些野兽在驯服后成为了一种稀有的资源。第七句反映了作者对于世间众生的看法,他们之间存在着猜忌和不信任的关系,就如同冰块一样难以融化。
【其五】
稽首具六波罗密,稽首得无生法忍。
注释: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强调了修行者应当具备六波罗密(六度),这是佛教的六种美德,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通过实践这些美德,修行者可以获得无生法忍(无生的法性智慧),这是一种深刻的理解生命和宇宙本质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