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公尝告其子忠彦,将求文于轼以为记而未果。既葬,忠彦以告,轼以为义不得辞也,乃泣而书之。

【注释】

醉白堂:苏轼在徐州任知州时建的别墅,位于彭城(今徐州)城南。忠彦:苏轼的儿子苏过。公:指徐州知州苏轼。求文于轼:向苏轼索要文章。义不得辞也:按照做官的义务不能推辞。

【赏析】

《醉白堂记》,这是苏轼为其父苏洵所作墓碑上的文字。苏洵死后,苏轼为他撰写墓志铭,并作此记。

开头两句“昔公尝告其子忠彦,将求文于轼以为记而未果”,点出写本文的缘由。公即苏轼的父亲苏洵。他生前曾告诉儿子苏过,想请苏轼为他作墓志铭,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既葬”,“既”是已经的意思;“葬”是安葬。这两句说明,这篇墓志铭是在苏轼的父亲死后,才由他的儿子苏过写成的。从“义不得辞也”一句可知,苏轼作为父亲,有责任为他的父亲作墓志铭。

中间三句,是说苏轼在完成这一使命时的心情和态度。“轼以谓义不得不辞”:我认为,按做官的道义是不能推辞的。苏轼之所以这样说,一方面是由于他为人耿直、重情义,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苏轼对父亲的尊敬与怀念之情溢于言表,他不愿意让父亲死而无闻,于是便欣然承担起这一任务。《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夫子为鲁司寇,诸侯皆师之。”孔子虽然只是一个小国的国相,但受到各国诸侯的尊重,这是因为孔子具有很高的道德修养和才能的缘故。苏轼同样如此,他虽只是地方官员,却受到百姓的尊敬,这正是因为苏轼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卓越的政绩。

结尾两句“乃泣而书之”,进一步表明苏轼的一片赤诚之心。泪洒文章,情深意切。苏轼在为父亲作墓志铭时,感情真挚而深沉。他一边写作,一边流泪,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父亲的深深怀念与敬爱之情。

这篇墓志铭语言质朴自然,不加雕琢修饰,充分体现了苏轼的散文风格,读来令人感动不已。(陈友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