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衰,先王之迹熄。至汉,六艺出于秦火之余,士学于百家之后。当是时,能明先王之道者,扬雄而已。而雄之书,世未知好也。然士之出于其时者,皆勇于自立。无苟简之心,其取予进退去就,必度于礼义。

自此至于魏晋以来,其风俗之弊,人材之乏久矣。以迄于今,士乃特有起于千载之外,明先王之道,以寤后之学者。世虽不能皆知其意,而往往好之。故习其说者,论道德之旨,而知应务之非近;议从政之体,而知法古之非迂。不乱于百家,不蔽于传疏。其所知者若此,此汉之士所不能及。然能尊而守之者,则未必众也。故乐易敦朴之俗微,而诡欺薄恶之习胜。此俗化之美,所以未及于汉也。

夫所闻或浅,而其义甚高,与所知有余,而其守不足者,其故何哉?由汉之士察举于乡闾,故不能不笃于自修。今之士选用于文章,故不得不笃于所学。至于循习之深,则得于心者,亦不自知其至也。由是观之,则上所好,下必有甚者焉。岂非信欤!令汉与今有教化开导之方,有庠序养成之法,则士于学行,岂有彼此之偏乎?

筠州学记
周朝衰败,先王的足迹已经熄灭。到汉朝时,六艺出自秦火之后,士人在百家学说之后学习。在这个时代,能明晓先王之道的人,只有扬雄而已。而扬雄的书,世人并不知晓喜好。但是,那个时代的士人,都在勇于自立。没有苟且简练的心态,他们的取舍进退去就,必定符合礼义。
自那时直到魏晋以来,当时的风俗弊端,人才匮乏已经很久了。直到今天,士人能够从千载之外崛起,明晓先王之道,唤醒后世的学习者。世人虽然不能全都理解其意,但往往喜欢这种学问。所以,学习这些说法的人,讨论道德旨趣,而知道应对事务并非浅薄;讨论从政体制,而知道法古并非迂阔。既不被百家学说所迷惑,也不被传诵疏漏的知识所蒙蔽。他们所知的如此,这是汉朝的士人不能达到的。然而,能尊尚并守护这种学问的人,却未必众多。所以乐易敦朴的习俗微乎其微,而诡诈欺骗轻薄邪恶的习惯却占了上风。这就是俗化的好处与不足,所以不及于汉。

所闻或许肤浅,但其义理很高深,与自己所知丰富,但守护不足的原因何在呢?由于汉朝的士人通过乡闾察举选拔人才,所以不能不注重个人修养。现在士人通过文辞文章选拔人才,所以不得不专注于所学。至于遵循习惯的深入程度,那么得之于心的,也未必自知其至。由此观之,那么上面的喜好,下面必有更甚之处。岂非信欤!如果汉朝和今日有教化开导的方法,有庠序养成之法,那么士人在学业品行上,难道有彼此之间的偏见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