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为州,在大江之西,其地僻绝。当庆历之初,诏天下立学,而筠独不能应诏,州之士以为病。至治平三年,始告于知州事,尚书都官郎中董君仪。董君乃与通判州事国子博士郑君蒨相州之东南,得亢爽之地,筑宫于其上。二君乃以书走京师,请记于予。
予谓二君之于政,可谓知所务矣。故为之著予之所闻者以为记,而使归刻焉。
筠州学记
筠为州,在大江之西,其地僻绝。当庆历之初,诏天下立学,而筠独不能应诏,州之士以为病。至治平三年,始告于知州事,尚书都官郎中董君仪。董君乃与通判州事国子博士郑君蒨相州之东南,得亢爽之地,筑宫于其上。二君乃以书走京师,请记于予。
译文:
筠州位于大江之西,地势偏僻遥远。在庆历初年,皇帝下诏书命令全国建立学校,但只有筠州没有响应诏令,当地士人对此感到不满。到了治平三年,他们才向知州事董君仪和通判州事的国子博士郑君蒨汇报情况,请求他们在州东南找到一块地势高爽的地方建造学校。于是,董君仪和郑君蒨将此事报告了朝廷,并向我(苏轼)请求撰写这篇《筠州学记》作为纪念。
注释:
- 筠为州:筠州(今江西省宜春市)。
- 大江之西:指江西省的西部。
- 庆历之初:北宋仁宗赵祯在位的初期。
- 诏天下立学:皇帝颁布诏书,要求全国设立学校。
- 独不能应诏:唯独筠州未能响应这一诏令。
- 州之士以为病:当地人认为此事很令人忧虑。
- 治平三年:北宋神宗赵顼在位的第三年(1063年)。
- 知州事:知州,即地方行政长官,负责一州的行政管理。
- 尚书都官郎中:尚书都官郎中是宋代的一个官职,负责都察院中的监察工作。
- 通判州事:通判,即通晓、熟悉某项业务的官员,通常协助知州处理政务。
- 国子博士:国子学博士是宋代设置的专门教育机构中的教师职位,负责教授国家教育系统内的学生。
- 亢爽之地:地势高爽的地方。
- 筑宫于其上:在上述高爽之地建造学校。
- 归刻焉:将这篇文章镌刻在石碑上。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筠州在庆历初年未能响应皇帝诏令设立学校的困境,直至治平三年才得到重视。作者通过描述董君仪和郑君蒨在选地建学过程中的努力和成果,表达了对两位官员政治智慧的认可和赞美。同时,通过对比筠州与其他地区的教育状况,突显了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改善民生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