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其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固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诗句翻译

1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

  • 解释:年轻时我在汉东居住,那里既偏僻又贫穷,没有学者和书。
  1. “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
  • 解释:在州的南边有一个大姓的李氏家族,他们的儿子尧辅非常喜欢学习。
  1. “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其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
  • 解释: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经常去他家玩。我看见他的破旧篮子里装着一些旧书放在墙壁上,我打开它看,发现了唐朝的《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这些书是乱七八糟且无序的。于是我向李家请求将这些书带回家。
  1. “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 解释:读了这些书后,我见到它们的文字非常厚重且内容丰富,但我年纪尚小,无法完全理解它们的含义,只能感受到它们那广阔无垠、令人喜爱的魅力。
  1.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
  • 解释:那时候天下读书人都写所谓的“时文”,即应考文章,擅长这类文体的人能够获得功名并在社会上取得声望。从来没有人像韩愈一样去研究文学本身。
  1. “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
  • 解释:我当时正准备参加科举考试,专门研究礼部的诗赋题目。十七岁时,我去州府考试,但被官员们拒绝了。
  1. “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固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
  • 解释:我于是又拿出自己收藏的韩愈的文章重新阅读,然后感慨地说:“学者应该达到这种境界就可以了。”对此我感到奇怪,因为当时的人们都不去重视韩文,而我自己也没有闲暇时间去研究它,只是时不时地在心中想起这些古文作品。我认为我现在正通过中进士来谋求官职以供养双亲。
  1. “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 解释:如果将来我得到了官职,我会尽我所能致力于文学事业,以此来实现我一直以来的愿望。
  1.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
  • 解释:七年之后,我成功中了进士并担任了洛阳的一个官职。这时尹师鲁等人也在场,我们一同创作古文。然后我从别人那里借到了一本《昌黎先生文集》,并对其进行了补充和整理。之后我开始寻找其他人家珍藏的古版本进行校订。
  1. “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 解释:从那以后,天下的学者开始逐渐回归到古文上来学习。韩愈的散文也因此得以广泛传播到现在已经有三十多年了。现在学者们都是韩文派的代表,可以说这是多么的繁荣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