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美之齿少于余。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挝裂,号为时文,以相夸尚气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旭。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趋于古焉。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焉。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

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贤校理而废,后为湖州长史以卒,享年四十有一。其状貌奇伟,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久而愈可爱慕。其才虽高,而人亦不甚嫉忌。其击而去之者,意不在子美也。赖天子聪明仁圣,凡当时所指名而排斥,二三大臣而下,欲以子美为根而累之者,皆蒙保全,今并列于荣宠。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苏氏文集序

子美之齿少于余。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挝裂,号为时文,以相夸尚气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旭。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

译文:

子美年纪比我小,但我学习古文比他早些。天圣年间,我在考试中名列前茅,见到时人致力于写时文(应试),讲究文字的押韵和对仗,号称是时代的产物,相互攀比炫耀才华。唯独子美与他哥哥才翁以及穆参军伯长,创作古体诗歌、杂文。当时的人大多讥笑他,但他没有在意。后来,皇帝担心时文的弊端,下了诏书,勉励学者回归古代文学,于是这种风气渐渐平息,学者们也逐渐转向了古代文学。子美却处在一个大家都不重视的时代,始终坚持自己的风格,不随波逐流,可以称得上是特立独行的人。

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贤校理后被罢免,后来担任湖州长史去世,享年四十一岁。他的相貌奇特伟岸,远远看去威严不凡,但走近了又显得温和可亲,时间久了越发让人喜爱。他的才能虽然高,但人们并不怎么嫉妒他。那些排挤他的人,其实并不是针对子美,只是想要借助他来陷害其他人而已。幸亏天子聪明仁慈,对于当时指名道姓要排斥他的人,以及一些大臣以下的人,想借此机会打压子美的,都被保全下来,现在都位列朝廷的高官之中。与子美同时代的那些因饮酒而获罪的人,大多是一时的豪杰,也被收录进朝廷,得到了重用。然而子美却不幸去世了。难道不是命运使然吗!可悲啊!

赏析:

苏东坡在《子美集序》中赞扬了李白的卓越才能和高尚品格。文章开头就指出“子美之齿少于余”,说明苏东坡在李白之后,两人年龄相差较大,所以“学古文”,即学习古文的苏东坡比李白晚,但成就却超过了李白。接着描述了李白与当时的时文风潮背道而驰的情况,表现出李白超脱世俗、坚持个性的鲜明特色。

李白一生坎坷不平。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的科举考试中,他因不羁的性格和傲岸的姿态得罪了主考官,结果没有被录取。第二年他又参加了科举考试,结果再次名落孙山。此后的二十多年间,他多次应考都未能成功。直到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他在洛阳东城遇到老朋友元丹丘,饮酒畅谈,并作了一首《将进酒》。这首诗豪放洒脱,充满自信,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挑战封建道德束缚的英雄气质和乐观精神。这首诗传诵千古,成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品。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受到唐玄宗的赏识和宠信。次年,因权臣谗毁,遭谗出京,再度游蜀。安史之乱爆发后,他积极参加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逼迫,未遂而作《大鹏赋》。肃宗即位后,他被系浔阳监狱达半年之久,最终获释。代宗时期任太子兼诸王侍读,迁中书舍人。不久贬为江州司马。德宗时期,调任左拾遗。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因支持政治改革而被贬谪到边远的幕僚任所。晚年又一度被启用,但很快又被贬谪。唐代宗朝任太子通保詹事。宪宗时任太子宾客。由于他对宦官专权的不满以及自身的耿直性格,终因参加宰相李林甫的葬礼而被贬为平卢行军司马。后历任当涂、随州、汝州、扬州、青州刺史等职。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病逝于兖州任所。

苏东坡在《子美诗集叙》中说:“太白自蜀至楚,过梁、宋而游齐、鲁,无所合,独以古诗长谢客。”可见李白一生漂泊不定,四处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其中著名的有杜甫、高适、王昌龄、孟浩然等。这些朋友对他的诗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李白也受到他们诗作的影响。

从以上可以看出李白的生活道路是多舛的。他一生坎坷不顺,经历了许多磨难,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清高的人格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因此可以说他是真正的英雄人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