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平三年夏,苏府君终于京师,光往吊焉。二孤轼、辙哭且言曰:“今将奉先君之柩归葬于蜀。蜀人之祔也,同垄而异圹。日者吾母夫人之葬也,未之铭,子为我铭其圹。”因曰:“夫人之德,非异人所能知也,愿闻其略。”二孤奉其事状拜以授光。
光拜受,退而次之曰:夫人姓程氏,眉山大理寺丞文应之女,生十八年归苏氏。程氏富而苏氏极贫。夫人入门,执妇职,孝恭勤俭。族人环视之,无丝毫鞅鞅骄居可讥诃状,由是共贤之。或谓夫人曰:“父母非乏于财,以父母之爱,若求之,宜无不应者。何为甘此蔬粝,独不可以一发言乎?”夫人曰:“然。以我求于父母,诚无不可。万一使人谓吾夫为求于人以活其妻子者,将若之何?”卒不求。时祖姑犹在堂,老而性严,家人过堂下,履错然有声,已畏获罪。独夫人能顺适其志,祖姑见之必悦。
这首诗的内容是关于武阳县君程氏的墓志铭。以下是对诗句的逐句解释和译文,并附上必要的关键词注释:
原诗:
治平三年夏,苏府君终于京师,光往吊焉。二孤轼、辙哭且言曰:“今将奉先君之柩归葬于蜀。蜀人之祔也,同垄而异圹。日者吾母夫人之葬也,未之铭,子为我铭其圹。”因曰:“夫人之德,非异人所能知也,愿闻其略。”二孤奉其事状拜以授光。
译文:
在治平三年的夏天,苏府君在京城去世了,我前去吊唁他。我的两个弟弟轼、辙边哭边说:“现在我们将带着先父的灵枢返回四川安葬。四川人合葬的时候,同一墓地却有不同的墓穴。以前我母亲的葬礼上,没有为先父立下碑文,您来给我的母亲立一块吧。”随后说:“夫人的德行,不是普通人能够理解的,我希望能听到她的大致情况。”两个弟弟恭敬地拿着事情的详细情况交给我听。
注释:
- 治平三年:北宋仁宗的年号(1064年—1072年)
- 苏府君:苏洵,字子瞻,北宋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苏轼的父亲
- 轼:指苏轼的弟弟,名苏辙
- 辙:指苏轼的弟弟,名苏辙
- 祖姑:祖母的姑姑
- 眉山:苏轼出生地
- 大理寺丞:古代司法官的一种职位
- 归苏氏:回到苏轼家中
- 富:富有
- 极贫:极其贫困
- 执妇职:履行妇女的职责
- 孝恭勤俭:孝顺恭敬、勤劳节俭
- 鞅鞅骄居:骄傲自满的样子
- 贤之:认为某人贤能
- 蔬粝:粗劣的食物
- 一发言:表示请求或建议
- 卒不求:最终没有请求
- 祖姑:祖母的姑姑
- 老而性严:年老时性格严厉
- 履错然有声:脚步声响亮
- 必悦:一定会高兴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苏洵的两个弟弟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去吊唁他们的祖父苏府君的情景。苏轼的两位弟弟表达了希望为祖母立碑的愿望,因为他们认为祖母的德行非凡,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他们希望通过立碑的形式让世人知晓祖母的高洁品质。同时,他们也表达了对祖母的孝顺和敬意,因为她不仅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在家族中有很高的地位。此外,他们还提到了自己家境的贫穷和祖母的富有,暗示了他们对于家族财富分配的看法,即认为祖母应当受到更好的尊重和照顾。最后,两位弟弟还提到了祖母的性格特点,包括她年老时性格严厉,以及她对待家人的态度。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述苏洵家族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对话,展现了他们对家族成员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祖母的敬仰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