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
游白水:游览白水佛迹院。
过:苏轼的小儿子,名迈。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宋哲宗继位为帝的年号是“绍圣”,所以叫“绍圣元年”。十月,指农历十月。十二日,指农历十日。
幼子:小儿子。
白水:今陕西长武县西北,有一座白水佛迹院,相传是大禹治水时所建,后成为佛寺。
佛迹:佛在人间留下的遗迹。
汤池:热水浴池。
少北:稍微往北边走。
悬水百仞:高高的瀑布。仞,古代长度单位。一仞为八尺。百仞即一千尺。
八九折:指山路蜿蜒曲折。
潭:深潭。潭,水积成的凹地。
缒石:用绳索将石头拴住吊下。
雪溅雷怒:形容瀑布飞雪似的雪花,雷声轰鸣。
可喜可畏:令人高兴,又使人敬畏。
崖:山坡上陡立的山崖。
度:测量。
谷:山谷。
江山月出:山中月亮出来,指月出山头。
击汰:击水嬉戏。
食馀甘煮菜:吃剩下的美味再煮蔬菜吃。
顾影颓然:回头看自己的身影,颓然,颓丧的样子。
不复甚寐:不再睡得很熟。
书以付过:把诗交给儿子苏轼。
【赏析】
这是一首纪行诗。诗题中的“游”字表明了诗人出游的时间、地点、对象和活动。诗中叙述了作者与儿子游白水佛迹院的经历,以及游后的观感。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大自然充满了热爱之情,对生活有着积极的人生态度。
诗的前半部分写游览的过程。开头一句交代了游的目的地是白水佛迹院。接着写到游程的经过,先游白水,然后登山。山中景色优美,令人赞叹不已。最后两句点明时间,并说明是傍晚归去。
中间六句主要写登山所见。首句交代时间,“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说明是在十月的一天中午时分,作者和儿子一起登上山顶。第二句“游白水佛迹院”,则表明他们此行的目的是游览佛迹。第三句“浴于汤池,热甚”,说明他们来到的是温泉浴场。第四句“循山而东”,说明他们继续登山。第五句“有悬水百仞”,则表明他们看到的是瀑布;“山八九折”,则表示山峰陡峭弯曲。第六句“雪溅雷怒”,则描写了瀑布飞雪般的雪花,雷声轰鸣的景象;“可喜可畏”则是说这景象使人感到高兴而又敬畏。
后四句写观景之后的感受。第七句“水崖有巨人迹数十”,则表明他们看到了山崖上的巨人足迹;“所谓佛迹也。”则说明这些足迹正是佛祖留下的遗迹。第八句“暮归倒行”,表明他们返回时已是傍晚;“观山烧火”,则表示他们在山上观赏到了夕阳西下的情景;“甚俯仰,度数谷”,则描绘出他们下山时所看到的山形地貌;第九句“至江山月出”,写出了月光照耀下的山水美景;第十句“击汰中流”描绘出水中嬉戏的情景;最后一句“掬弄珠璧”,则描绘出水面上波光粼粼的景象。
整首诗以时间为线索,按照游览的顺序,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人生的积极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