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曼卿作佛号,都无回互转折之势,小字展令大,大字促令小,是颠教颜真卿谬论。盖字自有大小相称,且如写太一之殿,作四窠分,岂可将一字肥满一窠,以对殿字乎?盖自有相称大小,不展促也。余尝书天庆之观,天、之字皆四笔,庆、观字多画在下,各随其相称写之,挂起气势自带过,皆如大小一般,虽真有飞动之势也。
书至隶兴,大篆古法大坏矣。篆籀各随字形大小,故知百物之状,活动圆备,各各自足,隶乃始有展促之势,而三代法亡矣。
欧、虞、褚、柳、颜皆一笔书也。安排费工,岂能垂世。李邕脱子敬,体乏纤浓。徐浩晚年力过,更无气骨,皆不如作郎官时婺州碑也。董孝子不空皆晚年恶札,全无妍媚,此自有识者知之;沈传师变格,自有超世真趣,徐不及也;御史萧诚书太原题名,唐人无出其右,为《司马系南岳真君观碑》,极有钟王趣,余皆不及矣。
诗句:
海岳名言
译文:
石曼卿的书法作品,字没有回环交错的气势,小字显得舒展而大字却显得紧凑有力,这是颜真卿的错误观点。因为字的大小应该相互匹配,就像写太一之殿,分成四部分时,怎能让一个字肥满整个部分来对应殿宇呢?字体大小应该是相称的,不会展促。我曾经书写天庆之观,天与之两个字都由四笔组成,庆和观字则有很多笔画在下面,它们各自根据相称的笔画书写,挂在墙上时,气势自然带过去,就像大小的一般,虽然真的有着飞动之势。
赏析:
这首诗讨论了书法的艺术性与技巧性,强调书法应当有合适的比例和节奏。作者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书法风格,指出了颜真卿的观点错误,即认为小字应显得舒展而大字则应显得紧凑有力。这反映了作者对书法艺术的理解,认为每个字都应该与其大小相匹配,以达到和谐的效果。同时,作者也提到了自己书写的一些经历和感受,以及对其他人书法的评价。整体上,这首诗展现了作者对书法艺术的深刻见解和审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