轼启。辱书,承法体安隐,甚慰想念。北游五年,尘垢所蒙,已化为俗吏矣。不知林下高人,犹复不忘耶!未由会见,万万自重。不宣。轼顿首,坐主久上人。五月廿二日。
译文:
苏轼回复道,承蒙您的书函,得知您身体安康,我十分想念。北游五年,被世俗的污垢所玷染,已经变成普通的吏役了。不知林下高人,还有没有记挂着这件事呢?未能与您相见,千万保重。
注释:
- 北游帖:苏轼在《答李公择书》中说:“轼自到黄州以来,日以‘去’为事。而官家犹以为不得去。然亦无如之何者,则北游燕、赵,东游齐、鲁,南游江、湘,西游梁、宋,无日而不在也。”
- 轼启:苏轼的启文,即书信。
- 辱书:承蒙您的来信。
- 法体:这里指苏轼自己的健康情况。
- 承法体安隐:承蒙您的关心。
- 甚慰想念:非常令人欣慰。
- 北游五年:北游,即北行游历。苏轼于公元1085年(神宗元丰八年)二月出知湖州,六月改知徐州,十月徙知定州兼河北路安抚使。这五年间,苏轼多次北游,至是已过五年。
- 尘垢所蒙:受世俗的污染。蒙,蒙受;垢,污浊。
- 已化为俗吏矣:已经成为一个平庸的官吏了。
- 不知林下高人,犹复不忘耶:不知道隐居山林的高人,还有没有忘记这件事呢?
- 未由会见:不能与你见面。由,因为;会,会面。
- 万万自重:千万要自己小心谨慎。
- 不宣:不用多说了。
赏析:
这是一首苏轼给友人的信,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和对自己的自责之意。
首句“北游帖”,交代了写信的原因。苏轼在写给友人的信中,总是先说明写信的缘由,然后再叙述事情的经过。这里,他首先告诉友人,他的信是因承蒙朋友的书信而产生的回信。然后,他简要地介绍了自己北游的情况。
次句“承法体安隐,甚慰想念”,是对友人的问候和关切。苏轼在这封信中,除了向友人报告自己北游的情况外,还特别提到了自己身体安康,这是对友人的关心和问候。同时,他也表达了对他的想念之情,这是出于对自己和朋友之间深厚友情的珍视。
接下来的三句“北游五年,尘垢所蒙,已化为俗吏矣”,则是对自己在北游期间所经历的艰辛和变化的描述。苏轼在这封信中,并没有直接说自己受到了世俗的污染,而是通过描述自己在北游期间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暗示了自己在世俗中受到的污染和改变。这种表达方式既含蓄又深刻,让人感受到了苏轼对自己处境的思考和反思。
苏轼转向对友人的关切之情。他问:“不知林下高人,犹复不忘耶?”这句诗表达了他对友人的关心和担忧。苏轼知道,他的朋友隐居山林,远离尘世,但他也知道,他的朋友可能也会受到世俗的污染和改变。因此,他希望友人不要忘记他曾经的书信和关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深深思念。
最后两句“未由会见,万万自重”则是对友人的劝诫。苏轼在这封信中,除了关心友人的生活和安危外,还提醒友人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要轻易涉足世俗之事。这是因为苏轼深知,一旦陷入世俗之中,就很难再回到原来的生活状态。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表达了苏轼对友人的关心、思念和劝诫之情。它既展现了苏轼对友人的真挚情感,也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