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烈王六年(乙酉,公元前三九六年)

郑驷子阳之党弑繻公,而立其弟乙,是为康公。

宋悼公薨,子休公田立。

威烈王八年(丁亥,公元前三九四年)

齐伐鲁,取最。韩救鲁。

郑负黍叛,复归韩。

威烈王九年(戊子,公元前三九三年)

魏伐郑。

晋烈公薨,子孝公倾立。

威烈王十一年(庚寅,公元前三九一年)

秦伐韩宜阳,取六邑。

初,田常生襄子盘,盘生庄子白,白生太公和。是岁,田和迁齐康公于海上,使食一城,以奉其先祀。

威烈王十二年(辛卯,公元前三九零年)

秦、晋战于武城。

齐伐魏,取襄阳。

鲁败齐师于平陆。

威烈王十三年(壬辰,公元前三八九年)

秦侵晋。

齐田和会魏文侯、楚人、卫人于浊泽,求为诸侯。魏文侯为之请于王及诸侯,王许之。

”`
威烈王六年(乙酉,公元前三九六年)
郑驷子阳之党弑繻公,而立其弟乙,是为康公。 宋悼公薨,子休公田立。

译文:在这一年中,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政变,郑国驷子阳的部下杀害了繻公,拥立了他的弟弟乙为新国君,这就是后来的康公。在同一年,宋国的悼公去世,他的孙子田立继位。

赏析:这年,政治动荡不安,国家内部权力斗争激烈。驷子阳的行为标志着郑国内部权力结构的巨大变化,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不稳定和诸侯争霸的局面。宋悼公的去世,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终结,而田立的继位则意味着新一轮的统治力量的开始。这首诗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展示了那个时代的权力更迭和社会冲突。

我们继续分析这首诗的内容:

威烈王七年(丁亥,公元前三九四年)
齐伐鲁,取最。韩救鲁。
郑负黍叛,复归韩。
威烈王八年(戊子,公元前三九三年)
魏伐郑。
晋烈公薨,子孝公倾立。
威烈王九年(己丑,公元前三九二年)
秦伐韩宜阳,取六邑。
初,田常生襄子盘,盘生庄子白,白生太公和。是岁,田和迁齐康公于海上,使食一城,以奉其先祀。
威烈王十年(庚寅,公元前三九一年)
秦伐韩宜阳,取六邑。
初,田常生襄子盘,盘生庄子白,白生太公和。是岁,田和迁齐康公于海上,使食一城,以奉其先祀。
威烈王十一年(辛卯,公元前三九零年)
秦、晋战于武城。
齐伐魏,取襄阳。
鲁败齐师于平陆。
威烈王十二年(壬辰,公元前三八九年)
秦侵晋。
齐田和会魏文侯、楚人、卫人于浊泽,求为诸侯。魏文侯为之请于王及诸侯,王许之。

注释:

  1. 威烈王:战国时期魏国的君主之一,即位后试图恢复周朝的礼仪制度。
  2. 郑驷子阳之党弑繻公:指郑国的驷子阳及其追随者密谋杀害繻公,拥立自己的弟弟乙为新国君的事件。
  3. 宋悼公薨:宋国悼公去世。
  4. 齐伐鲁:齐国攻打鲁国。
  5. 韩救鲁:韩国援助鲁国抵抗齐国的进攻。
  6. 郑负黍叛,复归韩:郑国内的背叛分子最终回归韩国。
  7. 魏伐郑:魏国攻打郑国。
  8. 晋烈公薨:晋国的烈公去世。
  9. 孝公倾立:晋国的孝公即位。
  10. 威烈王九年(己丑):即前392年。
  11. 秦国侵略晋国:秦国对晋国发起进攻。
  12. 齐田和会魏文侯、楚人、卫人于浊泽:齐国的田和与各国君主在浊泽会谈,寻求成为诸侯的机会。

这首诗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复杂政治局势,涉及多国之间的军事冲突和外交互动。通过描述这些事件的发生和结果,诗中不仅展现了当时的战争和征服活动,还透露出诸侯们之间为了扩张势力范围、争夺霸权而进行的各种策略和谋略。《威烈王》作为一部历史文献,为我们提供了研究那个时代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其政治和文化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