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戌晦,日有食之。十一月,癸卯晦,日有食之。
随何至九江,九江太宰主之,三日不得见。随何说太宰曰:“王之不见何,必以楚为强,以汉为弱也。此臣之所以为使。使何得见,言之而是,大王所欲闻也;言之而非,使何等二十人伏斧质九江市,足以明王倍汉而与楚也。”太宰乃言之王。王见之。随何曰:“汉王使臣敬进书大王御者,窃怪大王与楚何亲也!”九江王曰:“寡人北乡而臣事之。”随何曰:“大王与项王俱列为诸侯,北乡而臣事之者,必以楚为强,可以托国也。项王伐齐,身负版筑,为士卒先。大王宜悉九江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前锋;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夫北面而臣事人者,固若是乎?汉王入彭城,项王未出齐也。大王宜悉九江之兵渡淮,日夜会战彭城下;大王乃抚万人之众,无一人渡淮者,垂拱而观其孰胜。夫托国于人者,固若是乎?大王提空名以乡楚而欲厚自托,臣窃为大王不取也!然而大王不背楚者,以汉为弱也。夫楚兵虽强,天下负之以不义之名,以其背盟约而杀义帝也。汉王收诸侯,还守成皋、荥阳,下蜀、汉之粟,深沟壁垒,分卒守徼乘塞。楚人深入敌国八九百里,老弱转粮千里之外。汉坚守而不动,楚进则不得攻,退则不能解,故曰楚兵不足恃也。使楚胜汉,则诸侯自危惧而相救。夫楚之强,适足以致天下之兵耳。故楚不如汉,其势易见也。今大王不与万全之汉而自托于危亡之楚,臣窃为大王惑之!臣非以九江之兵足以亡楚也;大王发兵而倍楚,项王必留;留数月,汉之取天下可以万全。臣请与大王提剑而归汉,汉王必裂地而封大王;又况九江必大王有也。”九江王曰:“请奉命。”阴许畔楚与汉,未敢泄也。
”`
【诗句】:资治通鉴·卷十 · 汉纪二
【译文】:
在甲戌这一天,发生了日食;而在十一月的癸卯这一天,再次发生了日食。
随何到达九江,由太宰主持接待他,三天后仍然没有见到他。随何游说他的太宰:“大王之所以见不到我,一定是因为认为楚国强大而认为汉朝弱小。这就是我出使的原因。如果我能够见到大王,如果提出的建议正确,那么就是大王所希望听到的;如果提出的建议不正确,那么就让我的二十人伏法,在九江市上斩首示众,足以证明大王背离汉朝而去与楚国结盟。”于是太宰向楚王报告了这些情况。楚王见了随何。随何说:“汉王派我来敬献给大王的信物,我很奇怪大王为什么跟楚国这么亲近!”楚王说:“寡人向北称臣侍奉他们。”随何说:“大王和项王都是诸侯,北面称臣侍奉他们,一定是因为认为楚国强大可以托付国事。项王讨伐齐国,身负修筑城墙的工作,做士兵的先驱。大王应该率领全部的九江兵力,亲自率领军队,作为楚国的前锋;现在却只派四千人来帮助楚国。既然北面称臣侍奉别人,难道就是这样吗?汉王进入彭城,项王还未出兵齐地。大王应该率领全部的九江兵力渡过淮河,日夜会战在彭城之下;大王却让万人的军队停留在那里,却没有一个人渡淮河,这样垂手坐观谁能胜谁。既然托付国家给别人,难道就是这样吗?大王空有封号却向往楚国而想让自己更显伟大,我私下认为大王不会这样做!但是大王不背弃楚国,是因为认为汉朝弱小。楚兵虽然强盛,但天下都以不义的名义来谴责它,因为它背叛盟约并杀死了义帝。汉王收罗诸侯,回到成皋、荥阳,运送蜀、汉的粮食,深沟壁垒,分卒守徼乘塞。楚人深入敌国八九百里,老弱转粮千里之外。汉坚守而不动,楚进则不能攻,退则不能解,所以说楚兵不可依赖。如果楚胜汉,那么诸侯自然感到危险而相互救援。楚的强盛,正好足以招致天下之兵。所以楚国不如汉朝,形势容易看清了。现在大王不与万全的汉相依附而自己依附于危亡的楚国,我私下认为大王会被迷惑!我并不是说九江之兵足以灭亡楚国;大王发兵而背叛楚国,项王必定要留住;留住数月,汉的取天下可以万全。请让我陪同大王提剑返回汉国,汉王一定裂地封赏大王;更何况九江必然是大王所有的。”楚王说:“请听从命令。”暗中答应背叛楚国并与汉为敌,但不敢泄露这个秘密。
【注释】:《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记载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卷十·汉纪二是其中的一部分,描述了楚汉战争期间的重要事件及人物之间的对话。此卷通过随何与楚国使者的对话揭示了汉王刘邦的策略和楚国的困境。
【赏析】:这段历史描绘了韩信与张耳在公元前204年冬天对赵国发起的军事进攻及其结果。这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和军事力量对比,同时也展示了随何的智慧和策略。通过他的言辞,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局势的敏锐洞察以及他的忠诚和智慧。此外,随何的建议也显示了他对于如何更好地利用自己的外交能力来影响政治局势的看法。这种策略不仅体现了他的智慧,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外交的重要性。最后,通过随何与楚王的对话,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外交关系和政治动态,这对于理解整个历史的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