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悦论曰:夫立策决胜之术,其要有三:一曰形,二曰势,三曰情。形者,言其大体得失之数也;势者,言其临时之宜、进退之机也;情者,言其心志可否之实也。故策同、事等而功殊者,三术不同也。
初,张耳、陈馀说陈涉以复六国,自为树党;郦生亦说汉王。所以说者同而得失异者,陈涉之起,天下皆欲亡秦;而楚、汉之分未有所定,今天下未必欲亡项也。故立六国,于陈涉,所谓多己之党而益秦之敌也;且陈涉未能专天下之地也,所谓取非其有以与于人,行虚惠而获实福也。立六国,于汉王,所谓割己之有而以资敌,设虚名而受实祸也。此同事而异形者也。
及宋义待秦、赵之毙,与昔卞庄刺虎同说者也。施之战国之时,邻国相攻,无临时之急,则可也。战国之立,其日久矣,一战胜败,未必以存亡也;其势非能急于亡敌国也;进乘利,退自保,故累力待时,承敌之毙,其势然也。今楚、赵所起,其与秦势不并立,安危之机,呼吸成变,进则定功,退则受祸。此同事而异势者也。
资治通鉴·卷十·汉纪二
荀悦论立策决胜之术的要义
【诗句】
初,张耳、陈馀说陈涉以复六国,自为树党;郦生亦说汉王。所以说者同而得失异者,陈涉之起,天下皆欲亡秦;而楚、汉之分未有所定,今天下未必欲亡项也。故立六国,于陈涉,所谓多己之党而益秦之敌也;且陈涉未能专天下之地也,所谓取非其有以与于人,行虚惠而获实福也。立六国,于汉王,所谓割己之有而以资敌,设虚名而受实祸也。此同事而异形者也。
及宋义待秦、赵之毙,与昔卞庄刺虎同说者也。施之战国之时,邻国相攻,无临时之急,则可也。战国之立,其日久矣,一战胜败,未必以存亡也;其势非能急于亡敌国也;进乘利,退自保,故累力待时,承敌之毙,其势然也。今楚、赵所起,其与秦势不并立,安危之机,呼吸成变,进则定功,退则受祸。此同事而异势者也。
【译文】
初,张耳、陈馀劝说陈涉恢复六国,自己树党;郦食其也曾劝说汉王。因此,相同的说法却因目的不同而效果差异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目的不同。陈涉的起义,天下人都想要消灭秦朝,而楚国和汉国的地位尚未明确确定,天下人未必想要消灭项羽。所以建立六国,对陈涉而言,这相当于为自己树立了更多的敌人,增加了秦国的敌人;而且陈涉还没有能够完全控制天下的土地,这相当于用不是自己的领土来换取利益,虽然表面上得到了好处,但实际上却遭受了实际的损失。对汉王而言,则是将自己拥有的领土割让给了他人,以此来资助敌人,设立虚假的名声却承受了实际的祸害。这就是因为目标相同但结果不同的情况。
及宋义等待秦、赵的衰败,这与卞庄刺虎的故事相似。如果战国时代的情况,国家之间相互攻击,没有急需解决的紧急情况,那么就无所谓了。战国时代已经持续了很久,一次胜利或失败不一定会导致国家的灭亡或生存;他们的势力并不能急于消灭敌国;他们前进是为了谋取利益,后退是为了自我保护,所以他们不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等待敌人的失败,这是他们的必然趋势。现在楚国和赵国的兴起,它们和秦国的力量并不一致,国家的安全与否,在瞬间就可能发生巨大变化,前进就能确立功名,后退就会遭受灾难。这就是由于目标相同但形势不同的情况。
【注释】
- 荀悦:字元礼,三国时期魏国官员,他的著作《汉纪》主要记录了汉代的历史。
- 形:这里指的是策略的大体方向和结果。
- 势:指对临时局势的灵活应对和决策。
- 情:指个人的心志和意图,即内心的想法是否坚定。
【赏析】
本诗主要讲述了荀悦关于“立策决胜之术”的观点。他强调了在制定策略时必须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形态(形)、形势(势)和情感(情)。这三种因素共同构成了决定胜负的关键条件。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军事策略的复杂性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