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王出荥阳,至成皋,入关,收兵欲复东。辕生说汉王曰:“汉与楚相距荥阳数岁,汉常困。愿君王出武关,项王必引兵南走。王深壁勿战,令荥阳、成皋间且得休息,使韩信等得安辑河北赵地,连燕、齐,君王乃复走荥阳。如此,则楚所备者多,力分;汉得休息,复与之战,破之必矣!”汉王从其计,出军宛、叶间。与黥布行收兵。羽闻汉王在宛,果引兵南;汉王坚壁不与战。

汉王之败彭城,解而西也,彭越皆亡其所下城,独将其兵北居河上,常往来为汉游兵击楚,绝其后粮。是月,彭越渡睢,与项声、薛公战下邳,破,杀薛公。羽乃使终公守成皋,而自东击彭越。汉王引兵北,击破终公,复军成皋。

六月,羽已破走彭越,闻汉复军成皋,乃引兵西拔荥阳城,生得周苛。羽谓苛:“为我将,以公为上将军,封三万户。”周苛骂曰:“若不趋降汉,今为虏矣;若非汉王敌也!”羽烹周苛,并杀枞公而虏韩王信,遂围成皋。汉王逃,独与滕公共车出成皋玉门,北渡河,宿小修武传舍。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汉王既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徇行,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诸将稍稍得出成皋从汉王。楚拔成皋,欲西;汉使兵距之巩,令其不得西。

汉王出荥阳,至成皋,入关,收兵欲复东。辕生说汉王曰:“汉与楚相距荥阳数岁,汉常困。愿君王出武关,项王必引兵南走。王深壁勿战,令荥阳、成皋间且得休息,使韩信等得安辑河北赵地,连燕、齐,君王乃复走荥阳。如此,则楚所备者多,力分;汉得休息,复与之战,破之必矣!”汉王从其计,出军宛、叶间。与黥布行收兵。羽闻汉王在宛,果引兵南;汉王坚壁不与战。
”`

译文

汉王(刘邦)从荥阳出发,到达成皋,进入函谷关收集士兵,准备再次向东进攻。辕生劝说汉王道:“汉朝和楚国在荥阳相对峙已经好几年了,汉军经常遭受困扰。希望君王能出兵武关,项羽一定会带领军队向南移动。君王应该深筑营垒不与其交战,让荥阳和成皋之间得到休整的时间,同时派遣韩信等人安定黄河以北的赵国土地,连接燕国和齐国,这样君王就可以再次回到荥阳。如果这样做,那么楚军要防备的地方就会增多,力量分散;而汉军得以休息整顿,再与楚国决战,胜利一定是必然的结果。” 汉王采纳了这一建议,出兵宛、叶之间。同时命令黥布收集军队。项羽得知汉王驻扎在宛城后,果然率领军队向南进发;汉王坚守营垒而不与之交战。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战略转移和军事策略的博弈。诗中展现了汉王刘邦在面对强大的楚军时的策略选择:首先,通过与黥布的联合以及自身的坚持不战,来争取时间巩固内部力量,为进一步的战略部署做准备。其次,利用战术上的迂回和空间上的调整,试图打破楚军的防线,寻找反击的机会。此外,这首诗也体现了古代战争中的智谋和谋略,强调了在逆境中的灵活应变和长远规划的重要性。

相关分析

  • 战略意义:此诗反映了刘邦如何运用智慧和策略,以弱胜强,在军事上取得关键性的胜利。
  • 历史背景:发生在公元前204年,正是楚汉战争的初期阶段,汉王刘邦处于劣势但依然能够巧妙地调动兵力并制定出有效的战术策略。
  • 文学手法:《资治通鉴》作为一部重要的史书,通过详细的叙述和生动的语言描写,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当时的战争场景和人物心理活动,同时也传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评价。
  • 后世影响:此诗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因为它记录了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更因为它展示了古代战争中的智慧和勇气,对后世的军事策略有着深远的影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