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七月,有星孛于大角。
临江王龙薨,子尉嗣。
汉王得韩信军,复大振。八月,引兵临河,南乡,军小修武,欲复与楚战。郎中郑忠说止汉王,使高垒深堑勿与战。汉王听其计,使将军刘贾、卢绾将卒二万人,骑数百,度白马津,入楚地,佐彭越,烧楚积聚,以破其业,无以给项王军食而已。楚兵击刘贾,贾辄坚壁不肯与战,而与彭越相保。
彭越攻徇梁地,下睢阳、外黄等十七城。九月,项王谓大司马曹咎曰:“谨守成皋。即汉王欲挑战,慎勿与战,勿令得东而已。我十五日必定梁地,复从将军。”羽引兵东行,击陈留、外黄、睢阳等城,皆下之。
汉王欲捐成皋以东,屯巩、洛以距楚。郦生曰:“臣闻‘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夫敖仓,天下转输久矣,臣闻其下乃有藏粟甚多。楚人拔荥阳,不坚守敖仓,乃引而东,令适卒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资汉也。方今楚易取而汉反却,自夺其便,臣窃以为过矣。且两雄不俱立,楚、汉久相持不决,海内摇荡,农夫释耒,红女下机,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愿足下急复进兵,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太行之道,距蜚狐之口,守白马之津,以示诸侯形制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王从之,乃复谋取敖仓。食其又说王曰:“方今燕、赵已定,唯齐未下,诸田宗强,负海、岱,阻河、济,南近于楚,人多变诈;足下虽遣数万师,未可以岁月破也。臣请得奉明诏说齐王,使为汉而称东籓。”上曰:“善!”乃使郦生说齐王曰:“王知天下之所归乎?”王曰:“不知也。天下何所归?”郦生曰:“归汉。”曰:“先生何以言之?”曰:“汉王先入咸阳,项王负约,王之汉中。项王迁杀义帝,汉王闻之,起蜀、汉之兵击三秦,出关而责义帝之处。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分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项王有倍约之名,杀义帝之实;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故天下之事归于汉王,可坐而策也!夫汉王发蜀、汉,定三秦;涉西河,破北魏;出井陉,诛成安君;此非人之力也,天之福也!今已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守白马之津,杜太行之阪,距蜚狐之口;天下后服者先亡矣。王疾先下汉王,齐国可得而保也;不然,危亡可立而待也!”先是,齐闻韩信且东兵,使华无伤、田解将重兵屯历下以距汉。及纳郦生之言,遣使与汉平,乃罢历下守战备,与郦生日纵酒为乐。韩信引兵东,未度平原,闻郦食其已说下齐,欲止。辨士蒯彻说信曰:“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馀城,将军以数万众,岁馀乃下赵五十馀城。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于是信然之,遂渡河。
诗句:资治通鉴·卷十·汉纪二
译文:秋,七月,有星孛于大角。临江王刘龙薨,子尉嗣。汉王得韩信军,复大振。八月,引兵临河,南乡,军小修武,欲复与楚战。郎中郑忠说止汉王,使高垒深堑勿与战。汉王听其计,使将军刘贾、卢绾将卒二万人,骑数百,度白马津,入楚地,佐彭越,烧楚积聚,以破其业,无以给项王军食而已。楚兵击刘贾,贾辄坚壁不肯与战,而与彭越相保。彭越攻徇梁地,下睢阳、外黄等十七城。九月,项王谓大司马曹咎曰:“谨守成皋。即汉王欲挑战,慎勿与战,勿令得东而已。我十五日必定梁地,复从将军。”羽引兵东行,击陈留、外黄、睢阳等城,皆下之。
关键词解释:
- 资治通鉴: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发展。
- 卷十:这是《资治通鉴》中的一部分,涵盖了公元前133年至前125年的汉纪内容。
- 汉纪:指西汉时期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 秋:指的是农历的秋季时间。
- 七月:具体到公历的时间为7月。
- 星孛于大角:描述一种天文现象,即流星在天空中的出现。
- 临江王薨:指的是一位名为刘龙的亲王去世。
- 尉嗣:刘龙的儿子,后来继承了王位。
- 汉王得韩信军,复大振:表明汉王刘邦得到了韩信的部队后,势力得到增强。
- 八月,引兵临河:指的是汉王刘邦在八月率领军队逼近黄河边。
- 小修武: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封丘县附近。
- 欲复与楚战:表示汉王刘邦打算重新与楚国作战。
- 郎中郑忠:汉宫中的官员,曾劝说刘邦采取某种战略。
- 高垒深堑勿与战:建议刘邦坚守营寨,不轻易出战。
- 刘贾、卢绾:两位将领的名字,分别带领一部分士兵。
- 校尉: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此处指的是汉军中的一位军官。
- 彭越:历史上的人物,此处提到的是他在梁地的行动。
- 睢阳、外黄:都是古时的地名,这里指代的是一些城市或地区。
- 成皋:一个地名,位于现今河南三门峡一带,是古代的战略要地。
- 郦生:古代人物,可能是刘邦的谋士,名字不详。
- 明诏:正式的命令或指示。
- 天下知所归矣:意味着天下人都知道他们的领导者是正确且合适的。
- 方今:当前的情况或状态。
- 楚易取而汉反却:形容楚强而汉弱的局面,暗示了楚汉战争的局势变化。
- 两雄不俱立:意指两个强大的敌人无法共存,这里用来描绘楚汉之间的紧张关系。
- 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表达了民众对未来不确定和焦虑的心情。
- 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这里是郦生的自称。
- 复进兵:再次进攻的意思。
- 敖仓之粟:敖仓是古代的一个粮仓,位于今陕西省韩城市一带。
- 杜太行之道:堵住太行山的道路,这里指的是阻止项羽的军事行动。
- 距蜚狐之口:阻挡蜚狐这个地方,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地理位置。
- 齐王:指齐国的国王,这里指代的可能是韩信手下的齐王田荣。
- 燕赵已定:指北方的燕国和赵国已经平定下来。
- 唯齐未下:表示齐国尚未被征服,处于动荡之中。
- 诸田宗强:指齐国强大的姓氏家族,包括田氏家族在内。
- 归汉:表示愿意归附汉朝的统治。
- 高祖:指汉高祖刘邦,这里作为比喻,表示统一天下的意愿。
- 项王负约:指项羽违背约定的行为。
- 王之汉中:指项羽把刘邦封到汉中作为王。
- 项王迁杀义帝:项羽在战争中杀害了秦朝末期的皇帝。
- 汉王闻之:汉王得知此事。
- 蜀、汉之兵:指来自蜀郡的军队和兵马。
- 西河破魏:指汉军在西河地区的战斗中打败魏国。
- 诛成安君:指击败了魏国的将领,成安君。
- 天下后服者先亡也:意思是那些最后归顺的人会最先灭亡。
- 辨士蒯彻:指蒯通,他是一位擅长辩论的人。
- 将军受诏击齐:指韩信被命令去攻打齐国。
- 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意思是韩信认为与其听从蒯彻的话还不如听从郦食其的话更有利。
- 郦食其:名郦食其,历史上的人物,此处指他的智谋。
- 伏轼掉三寸之舌:形容一个人能够巧妙说服他人。
- 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这句话是在质疑韩信为什么没有取得像郦食其那样的成就。
- 乃罢历下守战备,与郦生日纵酒为乐:指韩信撤除了防守力量,与郦食其一起饮酒作乐。
- 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这是在质疑韩信的军事成就是否如郦食其那样出色。
- 于是信然之,遂渡河:韩信听了蒯彻的话后决定继续他的军事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