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五月,丙午,尊太公为太上皇。
初,匈奴畏秦,北徙十馀年。及秦灭,匈奴复稍南渡河。单于头曼有太子曰冒顿。后有所爱阏氏,生少子,头曼欲立之。是时,东胡强而月氏盛,乃使冒顿质于月氏。既而头曼急击月氏,月氏欲杀冒顿。冒顿盗其善马骑之,亡归;头曼以为壮,令将万骑。冒顿乃作鸣镝,习勒其骑射。令曰:“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冒顿乃以鸣镝自射其善马,既又射其爱妻;左右或不敢射者,皆斩之。最后以鸣镝射单于善马,左右皆射之。于是冒顿知其可用。从头曼猎,以鸣镝射头曼,其左右亦皆随鸣镝而射。遂杀头曼,尽诛其后母与弟及大臣不听从者。冒顿自立为单于。东胡闻冒顿立,乃使使谓冒顿:“欲得头曼时千里马。”冒顿问群臣,群臣皆曰:“此匈奴宝马也,勿与!”冒顿日;“奈何与人邻国而爱一马乎!”遂与之。居顷之,东胡又使使谓冒顿:“欲得单于一阏氏。”冒顿复问左右,左右皆怒曰:“东胡无道,乃求阏氏!请击之!”冒顿曰:“奈何与人邻国爱一女子乎!”遂取所爱阏氏予东胡。东胡王愈益骄。东胡与匈奴中间有弃地莫居,千馀里,各居其边,为瓯脱。东胡使使谓冒顿:“此弃地,欲有之。”冒顿问群臣,群臣或曰:“此弃地,予之亦乎,勿与亦可!”于是冒顿大怒曰:“地者,国之本也,奈何予之!”诸言予之者,皆斩之。冒顿上马,令:“国中有后出者斩!”遂袭击东胡。东胡初轻冒顿,不为备;冒顿遂灭东胡。既归,又西击走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遂侵燕、代,悉收蒙恬所夺匈奴故地与汉关故河南塞至朝那、肤施。是时,汉兵方与项羽相距,中国罢于兵革,以故冒顿得自强,控弦之士三十馀万,威服诸国。秋,匈奴围韩王信于马邑。信数使使胡,求和解。汉发兵救之。疑信数间使,有二心,使人责让信。信恐诛,九月,以马邑降匈奴。匈奴冒顿因引兵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晋阳。
以下是对《资治通鉴·卷十一·汉纪三》的逐句解读:
- 诗:“资治通鉴 · 卷十一 · 汉纪三”
- 译文:资治通鉴第十一卷·汉纪三。
- 注释:资治通鉴,即司马光所著的《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卷十一指的是该书的第十一个部分。汉纪三则是指该卷中的第三篇内容。
- 初,匈奴畏秦,北徙十馀年。及秦灭,匈奴复稍南渡河。
- 译文:当初的时候,因为畏惧秦国,匈奴向北迁移了十多年。等到秦国灭亡之后,匈奴又逐渐向南渡河。
- 注释:这句话描述了匈奴与秦朝的关系以及后来的历史变迁。匈奴最初因为恐惧秦国的强大而向北迁移,但当他们的君主被秦军击败之后,他们又逐渐向南迁移,重新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
- 头曼有太子曰冒顿。
- 译文:头曼有一个太子叫做冒顿。
- 注释:这句诗表明匈奴的君主是头曼,他有一个儿子名叫冒顿。
- 后有所爱阏氏,生少子,头曼欲立之。
- 译文:后来有一位受到头曼宠爱的阏氏,她生了一个小儿子,头曼打算将这个小儿子立为继承人。
- 注释:这句话说明头曼有一个受宠的王后,并且她生下了一个小王子,这是头曼想要确立的继承人。
- 是时,东胡强而月氏盛,乃使冒顿质于月氏。
- 译文:在这个时候,东胡国很强大,而月氏国也很强盛,于是头曼决定让冒顿去月氏国做人质。
- 注释:这说明在那个时代,东胡和月氏两个民族之间存在一种力量平衡,头曼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选择了让冒顿去月氏国作为人质。
- 既而头曼急击月氏,月氏欲杀冒顿。
- 译文:不久之后,头曼猛烈地攻击月氏国,月氏想要杀掉冒顿。
- 注释:这句话描述了月氏国与头曼之间的战争,以及这场战争的结果。
- 冒顿盗其善马骑之,亡归;头曼以为壮,令将万骑。
- 译文:冒顿窃取了月氏国的一匹好马骑上,然后逃跑回到匈奴。头曼认为他非常勇猛,让他率领一万骑兵。
- 注释:这句话说明了冒顿的英勇行为,以及他如何从一次失败中恢复并得到头曼的信任。
- 冒顿乃作鸣镝,习勒其骑射。
- 译文:冒顿制作了一种叫做“鸣镝”的武器,并且训练他的骑兵进行射击。
- 注释:这句话描述了冒顿如何利用这种特殊的武器来训练他的骑兵,从而提高他们的战斗力。
- 令曰:“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冒顿乃以鸣镝自射其善马,既又射其爱妻。左右或不敢射者,皆斩之。
- 译文:冒顿下令说:“如果谁不集中全力射中‘鸣镝’,一律斩首。”冒顿亲自射他的那匹良驹,接着又射他的爱妾。手下有人因犹豫不决而没有射中目标的,也都处以死刑。最后,冒顿用“鸣镝”射向单于的良马,手下的人也都射它。于是冒顿知道他的部队已经可以信赖了。从那次打猎开始,冒顿每次发号施令,手下的骑士们都全力以赴地去执行命令,不再有任何迟疑。注释:这句话描述了冒顿如何通过严厉的命令和惩罚来确保部下对他绝对忠诚,并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 居顷之,东胡又使使谓冒顿:“欲得头曼时千里马。”冒顿问群臣,群臣皆曰:“此匈奴宝马也,勿与!”冒顿曰:“奈何与人邻国而爱一马乎!”遂与之。
- 翻译:过了一些日子之后,东胡又派使者对冒顿说:“我们想要得到你的一匹好马。”冒顿又问他的大臣们,大臣们都说:“这是一匹匈奴的宝马,我们不能给它。”冒顿说:“为什么与邻国的人家却吝惜这匹马呢?”于是冒顿就把这匹马给了东胡。注释:这句话展示了冒顿的慷慨和对匈奴利益的坚持,即使这意味着需要牺牲自己的利益。
- 居顷之,东胡使谓冒顿:“欲得单于一阏氏。”冒顿问群臣,群臣皆曰:“此匈奴最美者也。”冒顿曰:“奈何与人主易吾阏氏乎!”遂取其故阏氏予之。
- 翻译:过了一会儿,东胡再次派使者对冒顿说:“我们想要得到你的一个妃子。”冒顿再次问他的大臣们,大臣们都回答:“这是匈奴中最美丽的女子。”冒顿回答说:“为什么要把我们的皇后嫁给别人呢?”于是冒顿把原来的阏氏赐给他们。注释:这句话描绘了冒顿如何保护他的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即使这意味着需要做出艰难的决定。
- 东胡王愈骄怠。
- 翻译:东胡国王变得更加骄傲和轻率。注释:这句话揭示了东胡国王对冒顿的态度越来越傲慢,这可能是导致两国关系紧张的一个因素。
- 东胡王益骄甚。
- 翻译:东胡国王变得更加骄傲自大。注释: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东胡国王的傲慢行为,以及对冒顿的威胁和威胁感的增加。
- 东胡欲攻冒顿。
- 翻译:东胡想要进攻冒顿。注释:这表明东胡对冒顿的敌意日益增强,可能对匈奴的安全构成了直接的威胁。
- 冒顿乃引兵而东,逆之白登山。
- 翻译:冒顿于是带领军队向东进发。当他们到达白登山时,遇到了东胡军队的埋伏。注释:这句话描述了冒顿如何成功地应对来自东胡的威胁,并采取了必要的防御措施。
- 兵未毕会,冒顿纵精兵十万,大破东胡军,杀其白王而报其父仇。
- 翻译:虽然双方的军队还没有真正交战,但是冒顿派出了精锐的骑兵,最终取得了胜利并杀死了东胡的国王。注释:这句话展示了冒顿的军事才能和决心,以及他对敌人的无情打击。
这首诗通过对冒顿及其军队的描述,展现了冒顿如何从一个受到怀疑的小王子成长为能够控制整个草原的强大统治者。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出色的领导能力以及对匈奴人民的关爱和保护,冒顿最终统一了北方各游牧部落,建立了强大的匈奴帝国,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