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光曰:礼之为物大矣!用之于身,则动静有法而百行备焉;用之于家,则内外有别而九族睦焉;用之于乡,则长幼有伦而俗化美焉;用之于国,则君臣有叙而政治成焉;用之于天下,则诸侯顺服而纪纲正焉;岂直几席之上、户庭之间得之而不乱哉!夫以高祖之明达,闻陆贾之言而称善,睹叔孙通之仪而叹息;然所以不能比肩于三代之王者,病于不学而已。当是之时,得大儒而佐之,与之以礼为天下,其功烈岂若是而止哉!惜夫,叔孙生之为器小也!徒窃礼之糠粃,以依世、谐俗、取宠而已,遂使先王之礼沦没而不振,以迄于今,岂不痛甚矣哉!是以扬子讥之曰:“昔者鲁有大臣,史失其名,曰:‘何如其大也!’曰:‘叔孙通欲制君臣之仪,召先生于鲁,所不能致者二人。’曰:‘若是,则仲尼之开迹诸侯也非邪?”曰:‘仲尼开迹,将以自用也。如委己而从人,虽有规矩、准绳,焉得而用之!’”善乎扬子之言也!夫大儒者,恶肯毁其规矩、准绳以趋一时之功哉!

【译文】
资治通鉴卷十一 汉纪三
臣光曰:礼之为物,大矣!用之于身,则动静有序而百行完备;用之于家,则内外有别而九族和睦;用之于乡,则长幼有序而风俗美好;用之于国,则君臣有序而政治成就;用之于天下,则诸侯顺服而纲常确立。岂止是几席之上、户庭之间能够做到而不至于混乱呢!以高祖的明达,听到陆贾的话而称赞他,看到叔孙通的仪法而叹息。然而之所以不能与三代的君王相比,是因为不学习的缘故。在这个时期,得到大儒辅佐,与他以礼治国天下,他的功业业绩又怎么会是这样的呢!可惜啊,叔孙生的器量小啊!只是窃取礼的皮毛,依世和俗、取悦于人而已,结果使先王的礼制沦没而不振兴,以至于今天,难道不是十分痛心吗!因此扬子曾讥刺说:“从前鲁国有位大臣,史失其名,说:‘怎么样才能称得上伟大呢?’答道:‘叔孙通想要制定君臣的礼仪,到鲁国邀请先生,他所不能请到的就是两人。’说:‘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孔子开创诸侯国的礼制岂不是吗?”说:‘孔子开创诸侯国的礼制,是为了自己使用。如果把自己交给别人,即使是规矩和准绳,又怎么能够使用呢!””善乎扬子的言论啊!大儒的人,哪里肯毁掉自己的规矩、准绳去追求一时的功效呢!
【注释】
(1)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撰,全书294卷,上起战国初年,下迄五代末年。
(2)卷十一:指《资治通鉴》中的第一百一十一卷。
(3)汉纪三:指《资治通鉴》中的第一百一十一卷所记的西汉初期的历史。
(4)臣光:指司马光。司马光(1019—1086),字君照,陕州夏县涑水乡人。北宋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著有《资治通鉴》。
(5)大哉:赞美词,表示赞叹。
(6)礼之为物:礼这个东西。
(7)夫:发语词。
(8)大儒者:学问渊博、品德高尚的人。
(9)恶:何,怎么。
(10)毁:毁坏。
(11)规:准则。矩:方尺,用来画直线的工具。
(12)开迹:开创先例。
(13)委己:放弃自己。
(14)趋:趋向,追求。
(15)扬子:即扬雄,西汉辞赋家、语言学家。
(16)恶肯:怎么肯。
(17)坏:毁坏、破坏。
(18)器量:器度、度量,这里指一个人的眼光和度量。
(19)齐景:春秋时齐国国君齐景公。
(20)鲁国:古代中国的一个诸侯国,在今山东曲阜一带。
【赏析】
这是一篇议论文。《资治通鉴》作为一部史学著作,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后周太祖武成元年共一千四百七十二年的历史,包括政治、军事、外交、科学、文化等各方面内容。本篇选自《资治通鉴》中的“汉纪三”,作者司马光对陆贾进言给刘邦讲礼仪的看法进行了评论。《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历时十九年修成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它取材广泛,叙事明晰,文笔流畅,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全篇可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主要论述礼对于个人修养的重要性。文章指出,礼是用来规范人们言行举止的规范,用之于个人身上,可以使人的言行有法可循;用之于家庭之中,可以使人的家庭关系和谐融洽;用于乡党之间,可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用之于国家,可以使君臣关系有条不紊;用之于天下,可以使天下诸侯都归附汉朝的统治,从而使朝廷的政治制度得以稳固。由此可见,礼的重要性在于它对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后半部分,作者着重分析了礼的作用以及礼对于个人修养的影响。他指出,大儒之人不会为了一时的利益而损害自己的规矩、标准和准绳,而是会坚持自己的原则和标准,以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文章还举出了历史上著名的人物来说明这一点,如齐景公听从叔孙通的建议制作君臣服饰,孔子因袭周代礼制开创诸侯国的礼制等例子。这些例子说明了礼的重要性及其对于个人修养的影响。
本篇通过列举历史事例和引用经典文献来论证礼的重要性及其对于个人修养的影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启发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