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又闻:小大异形,强弱异势,险易异备。夫卑身以事强,小国之形也;合小以攻大,敌国之形也;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形也。今匈奴地形、技艺与中国异,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此匈奴之长技也。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挠乱也;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则匈奴之兵弗能当也;材官驺发,矢道同的,则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也;下马地斗,剑戟相接,去就相薄,则匈奴之足弗能给也;此中国之长技也。以此观之,匈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陛下又兴数十万之众以诛数万之匈奴,众寡之计,以一击十之术也。
诗句
资治通鉴 · 卷十五 · 汉纪七
臣又闻:小大异形,强弱异势,险易异备。夫卑身以事强,小国之形也;合小以攻大,敌国之形也;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形也。
译文:臣又听说:小国与大国在形态上不同,力量弱的国家与力量强的国家在势态上不同,形势复杂的地方需要准备不同的防备措施。《资治通鉴》记载,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地位低下的人服侍地位高的人,这叫做“小国之形”;一个小国联合起来进攻另一个强大的国家,这叫做“敌国之形”;用少数民族去攻打少数民族,这是“中国之形”。现在的匈奴地势崎岖、气候恶劣,不适宜骑马奔驰,因此他们擅长利用地形和地势来作战;而我们的马匹则不适合这种环境,因此在马背上作战时他们可以发挥优势;匈奴的战士在风风雨雨中从不疲惫,饥渴时也不感困乏,因此我们的士兵无法与之相比。这些都是匈奴的长技。如果我们能够在平坦的地区使用轻便的战车、骑兵进行突然袭击,那么匈奴的军队就会很容易被打败;如果我们拥有强劲的弓箭手,能够发射远距离的箭矢,那么匈奴的弓就不能再对我们构成威胁了;如果我们的士兵身着坚固甲胄,手持利刃短剑,并配备有灵活的游弩,那么匈奴的军队就无法抵挡我们的攻势了;如果我们的士兵精通战术,善于运用各种武器,那么匈奴士兵就无法与我们相比了。
赏析
这首诗是《资治通鉴·卷十五·汉纪七》中的一篇记录,它通过对比的方式阐述了战争的不同策略和技巧。诗中的“臣又闻”引入了对战争策略的讨论,指出了战争中双方的优劣。诗人强调,由于匈奴地处偏远、环境恶劣、气候多变等自然条件的限制,使得他们的军事策略与汉族不同。例如,他们在崎岖的地形中行军不易,且在恶劣天气下也能保持战斗力。此外,匈奴人善于利用这些不利条件,比如利用山丘作为天然的防御工事,或在溪涧中设伏,使得汉族骑兵难以施展。
诗人进一步阐述了汉朝军队的优势。汉族军队在平坦地区作战时具有明显优势,如能迅速展开阵型,快速移动,同时在艰苦环境中仍能保持良好的战斗力。而匈奴人在马背上的战斗力虽然强大,但一旦进入山地,其长处便不复存在。
诗人总结了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双方的战略和技能的差异。如果汉朝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长处,如在平坦地形中发挥骑兵的优势,以及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保持战斗力,那么在与匈奴的较量中,汉朝就能占据优势。相反,如果汉朝军队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或者忽视了匈奴人的特长,那么在战争中就有可能处于劣势。
这首诗通过对战争策略的分析,展示了不同民族之间在战略选择和战术运用上的多样性。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战争胜负的深刻认识,认为只有充分了解自己和对方的优势和弱点,才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