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人衣食之业,不著于地,其势易以扰乱边境,往来转徙,时至时去。此胡人之生业,而中国之所以离南畮也。今胡人数转牧、行猎于塞下,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陛下不救,则边民绝望而有降敌之心;救之,少发则不足,多发,远县才至,则胡又已去。聚而不罢,为费甚大;罢之,则胡复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然今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以便为之高城深堑;要害之处,通川之道,调立城邑,毋下千家。先为室屋,具田器,乃募民,免罪,拜爵,复其家,予冬夏衣、禀食,能自给而止。塞下之民,禄利不厚,不可使久居危难之地。胡人入驱而能止其所驱者,以其半予之,县官为赎。其民如是,则邑里相救助,赴胡不避死。非以德上也,欲全亲戚而利其财也;此与东方之戍卒不习地势而心畏胡者功相万也。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无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无系虏之患;利施后世,名称圣明,其与秦之行怨民,相去远矣。”

资治通鉴 · 卷十五 · 汉纪七胡人衣食之业,不著于地,其势易以扰乱边境,往来转徙,时至时去。此胡人之生业,而中国之所以离南畮也。今胡人数转牧、行猎于塞下,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陛下不救,则边民绝望而有降敌之心;救之,少发则不足,多发,远县才至,则胡又已去。聚而不罢,为费甚大;罢之,则胡复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然今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以便为之高城深堑;要害之处,通川之道,调立城邑,毋下千家。先为室屋,具田器,乃募民,免罪,拜爵,复其家,予冬夏衣、禀食,能自给而止。塞下之民,禄利不厚,不可使久居危难之地。胡人入驱而能止其所驱者,以其半予之,县官为赎。其民如是,则邑里相救助,赴胡不避死。非以德上也,欲全亲戚而利其财也;此与东方之戍卒不习地势而心畏胡者功相万也。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无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无系虏之患;利施后世,名称圣明,其与秦之行怨民,相去远矣。
【注释】:

  • 胡人:指古代北方和西北地区的民族,如匈奴、突厥等。
  • 衣食之业:指他们的生产或生活行业。
  • 势易以扰乱边境:容易引发边境的混乱和冲突。
  • 岁:每年。
  • 不著于地:没有固定的地方。
  • 其:指胡人。
  • 是:代词,这里指胡人的生计方式。
  • 中国:指中原地区。
  • 离南畮:远离南方。
  • 胡人入驱而能止其所驱者:胡人进犯时能够制止他们。
  • 县官为赎:官府替他们赎回。
  • 邑里:乡村。
  • 赴胡不避死:到胡人那边去也不畏惧死亡。
  • 德上:道德高尚的人。
  • 屯戍之事:驻守边疆的任务。
  • 系虏之患:被俘的危险。
  • 利施后世:有利于后世。
  • 名圣明:名声显赫,被认为是英明的统治。
    【赏析】:
    本篇主要阐述了胡人的生活状态及其对国家的影响,以及如何妥善处理这一问题的策略。文章首先指出胡人的生活与农耕有关,且不受土地束缚,容易引发边境问题。接着描述了胡人在边境的活跃行为和边防军的应对策略。然后提出解决边境问题的两种方法:一是派遣军队加强边塞防御;二是选择当地居民定居,并提供相应的经济补偿。文章强调了这两种策略的优点和风险,并最终提出了建议。

在处理边境问题时,本文提出了一种平衡的方法。它不仅考虑了军事防御的必要性,还关注到民生和经济因素。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维持边境的稳定,同时避免过度征兵导致民众贫困和社会不满。此外,通过经济手段解决边境问题,不仅可以减轻财政负担,还可以增强边疆地区的凝聚力和稳定性,从而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这篇文章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提供了现代治理中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