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从其言,募民徙塞下。
错复言:“陛下幸募民徙以实塞下,使屯戍之事益省,输将之费益寡,甚大惠也。下吏诚能称厚惠,奉明法,存恤所徙之老弱,善遇其壮士,和辑其心而勿侵刻,使先至者安乐而不思故乡,则贫民相慕而劝往矣。臣闻古之徙民者,相其阴阳之和,尝其水泉之味,然后营邑、立城、制里、割宅,先为筑室家,置器物焉。民至有所居,作有所用。此民所以轻去故乡而劝之新邑也。为置医、巫以救疾病,以修祭祀,男女有昏,生死相恤,坟墓相从,种树畜长,室屋完安。此所以使民乐其处而有长居之心也。
臣又闻古之制边县以备敌也,使五家为伍,伍有长;十长一里,里有假士;四里一连,连有假五百;十连一邑,邑有假候。皆择其邑之贤材有护、习地形、知民心者。居则习民于射法,出则教民于应敌。故卒伍成于内,则军政定于外。服习以成,勿令迁徙,幼则同游,长则共事。夜战声相知,则足以相救;昼战目相见,则足以相识;欢爱之心,足以相死。如此而劝以厚赏,威以重罚,则前死不还踵矣。所徙之民非壮有材者,但费衣粮,不可用也;虽有材力,不得良吏,犹亡功也。
资治通鉴 ·卷十五 · 汉纪七
上从其言,募民徙塞下。
译文: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招募民工到塞北地区。
注释: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这句话表明皇帝听从了某位官员的建议,开始招募民众前往边疆地带,也就是今天的塞北地区。
赏析:此句反映了汉朝时期边疆开发与移民政策的一个侧面,体现了国家对边塞地区的重视和对移民政策的灵活运用。通过招募民间劳动力,既解决了边防建设的资金问题,又能够增加边境地区的人力储备。
错复言:“陛下幸募民徙以实塞下,使屯戍之事益省,输将之费益寡,甚大惠也。”
译文:我再次陈述,陛下幸运地招募民众迁移到塞北,这样做使屯兵防守的事情更加简化,输送军饷的费用减少了很多,这是很大的恩惠。
注释:此处“错”是这位官员的别称或代称,而“幸募民徙以实塞下”指的是皇帝采取的政策。
赏析:该句强调了皇帝实施的政策给国家带来的实际利益,即通过招募民工来充实边塞,既减轻了军队在防御上的负担,又降低了军事开支。这体现了古代统治者利用人力资源进行边防建设的高明策略。
臣闻古之徙民者,相其阴阳之和,尝其水泉之味,然后营邑、立城、制里、割宅,先为筑室家,置器物焉。民至有所居,作有所用。此民所以轻去故乡而劝之新邑也。
译文:我听说古代迁徙民众时,会观察地理阴阳的和谐情况,品尝水源的味道,然后再建设城镇和城池,制定里巷制度,划分住宅区域,先建造房屋供民众居住,安置各种生活用品。民众到达新居后,就会安于新环境,乐于在新地方定居生活。
注释:这段话讲述了古代政府在迁徙民众时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对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的考量,以及如何为民众提供居住空间和生活必需品等细节。这些措施旨在让民众在新的地点有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从而鼓励他们安居乐业。
赏析:这段描述展现了古代政府对于民众迁徙的重视以及对民生关怀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在治理国家的实践中逐渐积累的智慧和经验。通过为民众提供良好的居住条件和基本的生活需求,使得他们在新环境中能够迅速安定下来,这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推动地方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为置医、巫以救疾病,以修祭祀,男女有昏,生死相恤,坟墓相从,种树畜长,室屋完安。此所以使民乐其处而有长居之心也。
译文:我还听说古代设立医院和巫师来治疗疾病,举办祭祀活动,男女结婚时互相帮助照顾,死后相互扶持,坟墓相邻,种植树木生长,房屋建筑完善安全。这些都是为了让民众喜欢他们所在的地方并长期居住在里面。
注释:这段话继续描述了古代政府为了改善民众生活而采取的一些具体措施,包括医疗、宗教仪式(比如婚礼、丧礼)、社会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安排。这些措施旨在营造一个和谐安宁的社会环境,让人们感受到归属感和安全感。
赏析:通过对这些措施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对于居民生活的重视程度以及政府对于社会治理的努力。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民众的生活质量,还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和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