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人谬忌奏祠太一。方曰:“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于是天子立其祠长安东南郊。

雁门马邑豪聂壹,因大行王恢言:“匈奴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致之,伏兵袭击,必破之道也。”上召问公卿。王恢曰:“臣闻全代之时,北有强胡之敌,内连中国之兵,然尚得养老、长幼,种树以时,仓廪常实,匈奴不轻侵也。今以陛下之威,海内为一,然匈奴侵盗不已者,无他,以不恐之故耳。臣窃以为击之便。”韩安国曰:“臣闻高皇帝尝围于平城,七日不食;及解围反位,而无忿怒之心。夫圣人以天下为度者也,不以己私怒伤天下之功,故遣刘敬结和亲,至今为五世利。臣窃以为勿击便。”恢曰:“不然。高帝身被坚执锐,行几十年,所以不报平城之怨者,非力不能,所以休天下之心也。今边境数惊,士卒伤死,中国槥车相望,此仁人之所隐也。故曰击之便。”安国曰:“不然。臣闻用兵者以饱待饥,正治以待其乱,定舍以待其劳;故接兵覆众,伐国堕城,常坐而役敌国,此圣人之兵也。今将卷甲轻举,深入长驱,难以为功;从行则迫胁,衡行则中绝,疾则粮乏,徐则后利,不至千里,人马乏食。《兵法》曰:‘遗人,获也’,臣故曰勿击便。”恢曰:“不然。臣今言击之者,固非发而深入也。将顺因单于之欲,诱而致之边,吾选枭骑、壮士阴伏而处以为之备,审遮险阻以为其戒。吾势已定,或营其左,或营其右,或当其前,或绝其后,单于可禽,百全必取。”上从恢议。

资治通鉴 · 卷十八 · 汉纪十

亳人谬忌奏祠太一。方曰:“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于是天子立其祠长安东南郊。
雁门马邑豪聂壹,因大行王恢言:“匈奴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致之,伏兵袭击,必破之道也。”上召问公卿。王恢曰:“臣闻全代之时,北有强胡之敌,内连中国之兵,然尚得养老、长幼,种树以时,仓廪常实,匈奴不轻侵也。今以陛下之威,海内为一,然匈奴侵盗不已者,无他,以不恐之故耳。臣窃以为击之便。”韩安国曰:“臣闻高皇帝尝围于平城,七日不食;及解围反位,而无忿怒之心。夫圣人以天下为度者也,不以己私怒伤天下之功,故遣刘敬结和亲,至今为五世利。臣窃以为勿击便。”恢曰:“不然。高帝身被坚执锐,行几十年,所以不报平城之怨者,非力不能,所以休天下之心也。今边境数惊,士卒伤死,中国槥车相望,此仁人之所隐也。故曰击之便。”安国曰:“不然。臣闻用兵者以饱待饥,正治以待其乱,定舍以待其劳;故接兵覆众,伐国堕城,常坐而役敌国,此圣人之兵也。今将卷甲轻举,深入长驱,难以为功;从行则迫胁,衡行则中绝,疾则粮乏,徐则后利,不至千里,人马乏食。《兵法》曰:‘遗人,获也’,臣故曰勿击便。”恢曰:“不然。臣今言击之者,固非发而深入也。将顺因单于之欲,诱而致之边,吾选枭骑、壮士阴伏而处以为之备,审遮险阻以为其戒。吾势已定,或营其左,或营其右,或当其前,或绝其后,单于可禽,百全必取。”上从恢议。

注释:

  • 亳人:指居住在亳地的人民。
  • 缪忌:人名。
  • 祠:祭祀。
  • 方:占卜之人。
  • 天神贵者太一:认为天帝最尊贵的是太一神。
  • 太一佐曰五帝:太一神辅助五帝神。
  • 天子立其祠长安东南郊:天子在长安东南建立了太一神的祠庙。
  • 雁门马邑豪聂壹:雁门关与马邑县的地方豪强聂壹。
  • 王恢:人名,汉武帝时任大行(丞相)。
  • 匈奴初和亲:匈奴刚刚与汉朝和亲。
  • 亲信边:亲近汉朝。
  • 诱以利致之:利用利益引诱匈奴。
  • 伏兵袭击:隐藏兵力突袭匈奴。
  • 全代之时:指的是全盛时期。
  • “平城”是当时的首都所在地。
  • 七日不食:形容极端饥饿。
  • 平城之怨:即“平城之战”。
  • 卷甲轻举:快速行动,轻装简从。
  • 深驱:深远地推进。
  • 仁人:仁慈的人。
  • 《兵法》:《孙子兵法》。
  • 《兵法》曰:“遗人,获也”:意思是“送走敌人,自己可以安全归来”。
  • 韩安国:人名,汉代著名大臣之一。
  • 高皇帝:汉武帝刘彻。
  • 罢(bài):停止。
  • 仁人之所隐:仁德之人所忌讳的事情。
  • 《孙子兵法》:古代兵书。
  • 卷甲轻举:快速行动,轻装简从。
  • 深驱:深远地推进。
  • “仁人”:仁慈的人。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汉朝时期与匈奴之间关于是否对匈奴进行打击的问题。诗中的主人公们各抒己见,表达了各自对于战争的观点。王恢主张应该主动出击,因为匈奴侵扰频繁,需要通过武力来制止;韩安国则认为应保持和平政策,不应轻易使用武力。这首诗通过对不同观点和策略的探讨,展示了古代中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